12月23日,浏阳河滨河路段的河岸边,一个水泥平台露出水面。经证实,这个水泥台子是上世纪建造的水泥船。图/记者潇湘晨报 陈勇

  12月23日下午,浏阳河滨河路段的河岸边,一个水泥台子静静的靠在岸边。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水泥台,却在几天前引起居民黄太天的注意。经证实,这个水泥台子是上世纪建造的水泥船,目前长沙仅两艘。

  23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冬季枯水季节来临,浏阳河水位下降,水泥平台刚刚露出水面。长方形平台显得十分破旧,两端各有一个方形的大洞,另外还有五根二十厘米左右的立柱排列在平台两侧。

  黄太天说,这个水泥平台是前几天他散步时发现的,“以前我们东湖街道就发现过不少古井、古石碑,不晓得这个东西是不是文物。”

  黄太天随后联系上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委员会委员、高级建筑师刘叔华。经过现场实地考察,刘叔华判断,这是一艘修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的趸船,通俗的讲就是水泥船。他表示,这艘水泥船方方正正,不适合远程航行,很可能是做一个浮动平台使用。

  刘叔华称,在上世纪60-80年代,我国缺少钢材、木材等造船的材料,而水泥船造价低廉,材料容易获得,且建造设备和施工工艺简单,维修保养费用低,这种船在当时颇为流行。

  “中日建交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候还特意参观了中国的水泥造船厂。田中角荣作为日本的一级建筑师,对中国的水泥造船技术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刘叔华介绍,水泥船目前在长沙并不多见,据他了解目前发现的较大水泥船也只有两艘,另一艘在湘江风帆广场附近。

  芙蓉区东湖街道工委书记尹卫东表示,这艘水泥船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遗产,街道将会把它作为一个景点就地保护起来。“借用它来讲述一个特定时期的船舶工业发展故事,既能普及知识还能保护景点。”

  潇湘晨报记者 杨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