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八旬老人不想活,能否唤醒亲情伦理

来源:重庆晨报2012年10月22日11:13【评论0条】字号:T|T

  八旬老人不想活,能否唤醒亲情伦理

  重阳节前夕,央视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况,一位80岁的受访者称:“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感觉很苦恼”,记者问及具体苦恼在什么地方,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你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恨不(得)快死,死倒不怕”。

  央视这段现场采访短短不到3分钟,准确地说,2分38秒,只有关于3个人的对话,记者、80岁的姐姐、71岁的弟弟,但足以让人落泪,让人震撼。

  姐姐是天津人,有3个女儿,满头银发,戴着眼镜,颇有气质。采访中,她四次发出叹息,还提醒央视记者:“常回家看看爹妈,不要求别的,什么钱不钱的,给他们点温暖。”

  弟弟是北京退休出租车司机,对姐姐的苦恼表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他同时分析:“就是从咱们这一代惯的,下一代更严重。”

  很显然,从这段视频可以看出,姐姐并不缺钱,只是她感受不到3个女儿的关爱,老了没地儿说话去,才会恨不得快死。更令人悲哀的是,同样作为老人的弟弟认为这是当今社会很普遍的现象。

  的确,在重阳节举国上下对老人的一片关爱热闹氛围中,这样一对普通姐弟的对话显得有些刺耳,令“血浓于水”的亲情蒙羞,令“不肖子孙”们汗颜,但足够真实地烛照当下的养老困境。

  “常回家看看”歌曲传唱了多年,养老口号也喊了多年,“道德”不能解决问题了,那就动用法律吧,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时,又将之作为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法律。但似乎效果也不明显,被指为“纸上的权利”。

  作为城市老人的“姐姐”尚且如此,大量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可想而知。

  “养老尽孝”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最基础的道德,最基本的伦理。从“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到“父母在,不远游”,从“百善孝为先”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国人从不缺乏“养老尽孝”的道德教养,一般说来,也很少有人从“主观意愿”上不孝敬父母的,不愿意“常回家看看”的。

  之所以出现类似天津“姐姐”的境遇,无外乎这样两个原因,一是现代人对“孝敬”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二是现实语境下,传统意义的“尽孝”实在太难。

  当整个社会价值取向“趋同于金钱”,传统的孝道也必然受到侵蚀,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给钱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把这种孝敬更多地看成了物质满足,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在城市和农村,“养老尽孝”也有很大区别,农村老人更注重“养老”,还不敢奢求“常回家看看”情感式的“尽孝”,对城市老人而言,经济上不愁,情感需求自然就成为第一位。

  此外,在年轻人看来,不能“养老尽孝”也有诸多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客观理由,比如工作太忙,收入太低,路途太远,春运太挤,假期太少……总之,想回家容易,常回家太难。

  但仔细想想,这些统统都不能成为无法“养老尽孝”的理由。父母永远不会对子女提过分要求,他们希望“常回家看看”,也没有要求天天跟子女在一起,只要你内心呼唤,只要你不要太在意眼前得失,只需要你还愿意暂时“委屈”一下自己,无需道德说教,无需法律强制,你完全可以找到回家的理由,找到回家的路,那可是一条通往自己未来的路!重庆晨报评论员 王方杰

  点击阅 读更多更新湖南新闻

  进入微吧讨论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