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明星频繁来长开演唱会捞钱 因出唱片赔钱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2012年10月19日09:03【评论0条】字号:T|T

  上周六,周华健长沙温情开唱,这周六,萧敬腾又将火热来袭。5月是陈奕迅、8月是王力宏、9月是张惠妹、11月宋祖英将现身,此外,还有蔡琴、五月天等明星,今年歌王歌后来长沙开演唱会可谓“络绎不绝”。在北京等地,甚至出现一个周末多个歌手在不同的场地打擂的局面,演唱会的火爆可见一斑。

  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低迷,娱乐行业演唱会的现状似乎打破了这种悲观论调。一贯以出唱片为主的歌星们为何偏爱举办各类演唱会?经济寒冬下,演唱会逆市飘红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原因?■记者 潘海涛 何梦青

  市场动态

  演唱会频繁得像电影院换片

  长沙女孩李蓉是个地道的音乐追星族,除了经常往全国各地跑演唱会场子外,最直接的支持方式就是买明星的专辑唱片。然而最近两年,李蓉发现了一个现象:一方面是明星出唱片的速度放缓,频率减少,甚至一些有名的唱片奖都已“歇菜”;另一方面却是全国范围内的演唱会此起彼伏,异常火爆。

  今年以来,数位重量级歌王歌后先后登陆长沙的事实也印证了陈蓉的说法。 5月26日,陈奕迅率先长沙开唱;随后8月31日,王力宏空降星城;紧接着9月15日,张惠妹热辣起舞……10月20日,萧敬腾将火热来袭;11月17日,宋祖英又会魅力现身……

  “今后看演唱会,不用再全国各地跑了。长沙现在的演出密度,几乎跟电影院里换大片没啥区别。”一位本地演出商如此感叹。

  原因探析

  出唱片赔钱 演唱会来贴补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负责人蒋祖旺表示,今年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的演唱会场数比去年翻了一倍,仅从7月下旬到12月底就有5场演唱会,长沙贺龙体育场的演唱会场数则更是达到7场之多。演唱会频繁举办不仅在长沙出现,全国各地也都一片火爆。北京更是曝出2011年开了百余场演唱会。

  如此频繁的演唱会后,又暗藏着怎样的驱动力和商机?湖南省演出公司负责人鄢新宇坦陈,公司会挑选一些有影响力的当红明星进行投资,旨在通过出售门票和广告赞助来盈利。

  “歌手出唱片不赚钱,只好通过开演唱会来‘贴补家用’,这也是近年来演唱会红火的原因之一。”对此,北京九洲巨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京全说得更为直白,他进一步补充道,非法下载与翻版导致音乐专辑销量下降,是驱使演唱会市场繁荣的主要推动力。歌迷们渴望近距离与偶像接触则成为演唱会模式形成的内生动力。

  业内声音

  演唱会仅三成盈利,但连锁收益可观

  演唱会接连登场,然而并非所有演唱会都能盈利。长沙白领陈菲雪告诉记者,在今年的张惠妹长沙演唱会上,她发现现场还有许多空位。

  省演出公司是张惠妹长沙演唱会的承办方,鄢新宇透露,目前全国演唱市场尽管火热,但只有30%是赚钱的,因为每一场演唱会都是巨额投资。

  演唱会只有三成盈利,为何还能吸引不少演艺公司蜂拥而至?

  业内人士透露,演唱会冠名费、演唱会专辑甚至比演唱会本身更赚钱,近期有调查数据显示,香港去年及今年上半年最畅销的专辑都是演唱会专辑。此外,演唱会周边也是经纪公司的赢利点,明星海报、明星写真集等产品的销量,往往会因为演唱会的举办出现大幅增长。

  专家观点

  经济萧条更能催火文化产业

  全球金融危机下,低迷的经济行情,让不少市民收入减少,进而愈发紧捂荷包,然而娱乐行业演唱会却逆市飘红,蓬勃发展已成全国趋势。

  一张演唱会门票动辄几百上千,消费者为何心甘情愿为此买单?湖南商学院营销系主任尹元元教授指出,一方面,演唱会系稀缺资源,容易获得消费者追捧;另一方面,在经济萧条时期,市民无钱买房、买车,反而有了一些闲钱,自然带动了演唱会的发展。

  经济萧条的背景下,逆市飘红的不仅仅是娱乐行业,实际涵盖了整个文化产业,今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企业30强”大多数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两位数增长;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更是取得了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1.9%,核心文化服务出口同比增长54.4%的骄人成绩。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经济学博士周成名教授认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由于挣钱机会较少,经济成本较低,人们更愿意静下心来娱乐休闲,美国好莱坞、百老汇在经济萧条期迅速崛起,都是同样的道理。

  记者手记

  经济危机下,“口红效应”显现

  “口红效应”源自海外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当下,“口红效应”一词已随着金融危机一起,成为年度热门词汇。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屡创佳绩,迎来逆势上扬便是最佳例证。

  除了文化产业,众多产业都在寄望于成为那支最大的“口红”以成功躲避危机。然而要成为一支引发效应的“口红”,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价格够低;其次,具备心理安慰作用;最后,相比同价位的消费品,它的安慰作用更强。■记者 潘海涛

  延伸阅读

  经济危机下崛起的百老汇和好莱坞

  美国文化产业在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愈挫愈勇,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往往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在那个年代,美国人即使领取救济、节衣缩食,也要挤出几个铜板,走进剧院,涌入电影院,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快乐、生存的温暖与希望。

  美国影院业联合会主席菲西安曾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遭遇了7次经济不景气。但其间有5次电影票房反而强烈攀升。”

  更多湖南新闻 | 微吧 | 娱世绘 | 市井万象 | 百科探秘 | 深锐观察 | 策新闻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