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卿永锋 吴鑫矾 通讯员 黄军山) 每个见到刘子妙的人都说,这男孩阳光。“其实我以前是个缺乏自信有点胆怯的学生。”一年前,刘子妙从乡下转学到芙蓉区火星二小,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鼓励,让这个进城的农村孩子找到了自信。子妙的妈妈还补充说,没有择校费,甚至连校服费都不交,家庭负担减轻了不少。
近年来,长沙不断创新公平教育政策,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现在,长沙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约26万中小学生中有3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像刘子妙一样享受着长沙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城市的孩子一起快乐成长。至今年,长沙已减免114.2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相关费用,资助高校和中职学校(技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3.7万人次,资助普通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万人次,确保了在长沙市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
而敢为人先的长沙人,更在科技事业上全力创新,“十一五”期间,长沙科技竞争力跃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一位,获评“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十大创新城市”,为长沙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外来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随着城市扩容和经济快速发展,近年长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迅猛增长。据统计,2011年长沙城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约26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79515人(2005年为33055人)。
市教育局长王建华表示,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长沙市坚持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创新制定配套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扩容提质,真正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好上学”“有学上”“上好学”。
为此,近年来,长沙市加快学校规划建设,不断增加学位总量,基本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通过政府投资、开发配套、社会支持等形式,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学校,较好地满足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学位需求。近三年全市投入资金36亿元,撤弱并强学校217所,扩容新建学校156所,扩充学位9万余个,满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位需求。
从 2004年起,长沙在全国率先出台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办法,从政策层面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同时,明确了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定点学校以及学区划分,并在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入团、入队、评优、评先等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2005年,对贫困农民工子女实行一费制全免;2008年秋季起,对所有农民工子女实行了免杂费入学;2009年秋季起,对所有农民工子女入学实行一费制全免,近三年减免经费1.2亿元。
自主创新:引爆科技“核”动力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那么科技是一座城市竞争力最核心的一环,自主创新则是灵魂所在。长沙既是一座重教之城,也是一座科技创新之城。
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运算速度一度居全球第一;高性能炭/炭复合航空制动材料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攻克世界级难题。从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流光溢彩的烟花,到上海世博园五彩斑斓的太阳能走廊;从智利矿难的救灾现场,无不有“长沙创造”身影。
财因科技而生,富为产业而聚。2011年,长沙城区生产总值达5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3500亿元,长沙凭借科技创新,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长沙汽车产业涵盖轿车、轻中重载货汽车、越野车、专用车、客车、新能源汽车等六大类。今年相继下线的首款比亚迪6B轿车和广汽菲亚特“菲翔”轿车是纯正的“长沙制造”,中国汽车工业的新板块正在长沙崛起。
长沙建设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网络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媒体软件三大信息产业集群。长沙还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高性能结构材料和节能环保新材料为核心的三大新材料产业集群。
长沙是“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科技令长沙在现代经济竞争中独领风骚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城市、改善着民生。
科技让长沙人便捷出行。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全面建成,武广高铁穿城而过,城市地铁、过江通道、长株潭城际铁路将连接湘江两岸。长沙是全国新能源汽车应用试点城市,近千台节能公交车行驶在大街小巷。
科技让长沙人健康生活。食品加工过程中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食品安全快速高效检测技术解决了食品安全生产的难题。污染防治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使长沙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科技让长沙人生活更美好。随着绿色建筑、智能交通等一批民生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长沙市民的生活愈来愈充满时代风尚和现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