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华 通讯员 李治 廖世佳 “神九与天宫一号完成对接,很了不起对不对?其实只要你学好这门课,这么了不起的事情你也可以做!”这句话如有魔法,让课堂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顿时集中起来。这位“魔法师”就是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军优秀教师、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系教授邹逢兴。
43年来,邹逢兴满腔赤诚坚守在三尺讲台,培育了上万名高素质人才;编著出版全国、全军本科统编教材、国家规划重点教材等36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材奖等;开设并主讲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先后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近日,本报记者近距离感受了这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肩挂将军衔的大师风采。
教书: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应用计算机干什么?如何把计算机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6月27日上午,记者认真聆听了邹逢兴的一堂课,邹教授以好几个问句开讲,引起了学生们的上课兴趣。原本生硬的课堂内容,在激情澎湃的邹教授的口中变得浅显易懂,连作为门外汉的记者也听懂了不少。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沈林成教授曾经是邹教授的学生,他深有感触地说:“听邹教授的课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享受。他把课台当做舞台、把讲课当成艺术。”
邹逢兴教授的课,让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并印象深刻。一个周末,邹教授到教室给学生们补课,意外发现走廊上挤满了人。原来教务部门把两个学员队安排在了同一间教室里,双方正在协调。课堂上,邹逢兴立刻把这件小事和课程内容联系了起来:“刚才这件事情,属于教室安排上的冲突,这和我们所学的总线冲突比较相似,学校的教务部门就是仲裁机构,按照仲裁原则,你们先到,结果就是先来先用。”生动形象的类比让学员立刻将关注点转移到了课堂内容上,幽默的比喻加深了大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在他眼里,每一堂课都是新课,每次他都要重新备课。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他率全国之先,用动画形式展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了掌握课件和动画制作方法,已经60多岁的他拜自己的学生为师,从最基础的软件学起,几个月后,一本厚厚的教材变成了一页页生动的演示文稿,学生们学起来更轻松了。
“邹老师患胃病10多年了,还有严重的腰椎病,却从来都是坚持站着上课。”学生崔清柱提起,有次邹教授照样激情昂扬讲完了课,
大家都没感到异常,但一下课,邹教授却跌坐在了椅子上,脸色发青、额头冒汗,大家这才发现原来邹老师又犯腰椎病了,为了不耽误上课,他戴着钢板护腰上课,忍痛站了两个小时硬是把课讲完。
人有家财万贯,他有桃李三千。尽管邹逢兴遇到过多次从官从商、高薪岗位的诱惑,但他从来不为所动,即便成为了技术三级教授后,依然没有离开过讲台,每年课时高达200多节,从没耽误过任何一节课,历年所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均为A类(优秀)。
创新:给学生留更多思考空间
一个大学教师,如果只是按照已有计划和教材,按部就班地讲好一门课,只能算个“教书匠”,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敢于用创新思维和方法开展工作,培养创新人才。在学生和同行眼里,邹教授就是一位创新大师。
研讨课是研究生才上的课,但邹教授的本科学生也上这种课。“这样能启发他们创新性思考。”尽管组织起来比较麻烦,邹教授却一以贯之。“有次研讨课是上午8时上课,我去的时候,邹教授早就到了,准备的材料比大家都充分,让我们非常感动。”学生武晓康说,刚开始上研讨课大家不适应,邹教授就利用周六给大家补课,最后全班取得了好成绩,还出了满分。
作为一个硕果累累的高水平老师,邹教授从没松懈过,年近七旬依然在不断学习。“计算机发展很快,必须不停更新教学内容,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而新东西必须得自己想办法先学好,才能去教别人。”他还表示,“教学对象的特质也是在不断变化的,80后、90后就不同,现在的孩子更聪明、知识面更广、自学能力也强,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变化,让他们多自学、多思考。”
“我喜欢标新立异。”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邹教授就带着学员去上海航天局工厂“开门办学”,当时的普遍做法是学员边上课、边干活。邹教授很快发现,这种模式虽然简单,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员进行主动思考,为此他主动到上海广播器材厂调研,找到了一个工厂急需又与教学内容挂钩的项目——研制电视机壳生产流水线的数控系统,他带着学员边学理论边干课题,4个月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完成了科研任务。这种研教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快取得了成效,在他的指导之下,涌现出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的学生,其中267人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当讲授《数字电子技术》课时,邹教授发现实验课少且简单,于是大胆实施教改,几年内逐步形成了将课内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和课外电子设计制作有机结合起来的电子类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于1988年在校内发起了本科生电子设计竞赛,最终发展成为我国高校四大赛事之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这一教改成果相继获得了部委级、军队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育人:用心培育一批接班人
“看到邹教授改过的东西,我大吃一惊,密密麻麻的、几乎看不清了,有的段落相当于重新写过。”98级研究生徐飞自认为论文写得还不错,当把硕士论文交给邹教授后,没想到邹教授却以更认真的态度“看”完了,还把他叫去交流,“大到框架结构、观点论据,小到标点符号、术语,他都认真细致地修改了,他对每个学生都这样。”后来徐飞又改了三四次,之后他的写论文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至今受用。
其实这也是邹教授教书育人手段之一,出版和编辑过36部国家级、军队级重点规划教材的邹教授说:“只要跟我写过三四本教材的,水平都明显提高,尤其是内容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第一本教材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当老师就要有思想、勤实践、善总结!”上世纪80年代,自动控制学科与计算机学科不断融会,但国内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还仅限于微机原理。在邹逢兴建议下,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微机接口技术》课程,就这一步之先让该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在全国高校步步领先。由于国内没有好教材,邹逢兴边上课、边总结、边钻研,1993年成功出版《微型计算机接口原理与技术》一书,很快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诸多重点高校采用,并获得了第三届全国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此举提高了邹教授在全国高校的名气,此后,他受总参军训部和教育部委托,相继领衔编著、出版了“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军队和国家级的相关重点规划教材,主讲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达15门之多。
1995年起,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全国高校的实施,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系列课开始由面向控制系变成面向全校开设,“最多的时候一天6节课,一个人应付一个系还可以,全校就忙不过来了,必须要培养一群年轻教师。”
为了这个团队,邹教授可谓不遗余力、倾囊相授。除了带新人一起编书外,他要求所有的年轻教员上课前都要跟听自己上课,还要做两学期课程辅导教员。跟听课期间,每次课前他都会给年轻教员仔细讲解自己的教学思路,带着他们开展研讨型、实践型等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在邹教授的指导带动下,大批年轻教员成长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形成了控制与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组“一人多课、一课多人,老中青结合”的教学梯队,2008年,课程组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感动:他的家就是学生的家
2009年,邹教授搬了新家,家里很简朴,客厅里最抢眼的是梅兰竹菊四幅画,但无论是原来的老家还是现在的新家,都是邹教授学生们欢聚的温馨之家。
这个技术三级的教授,给学生的印象是平易与谦和。“课余时间我们无话不谈,他爱开玩笑,说话风趣,也爱唱歌,几乎所有的军歌都会唱。”原来,邹教授也爱爬山爱游泳,还是K歌之王,邹教授带过的学生几乎都到过他家里吃饭、唱歌。
不仅仅如此,“邹老师、罗阿姨就跟父母一样关心我们,我和妻子的婚礼都是在他家办的。”徐飞介绍,根据长沙习俗,婚礼当天需要新郎从娘家把妻子接走,可妻子家在北方,获悉他的苦恼后,邹教授满口答应把自己家当作他老婆的娘家,“那天邹教授家布置得很喜庆,还给我们打了个红包。”后来,好几位学生都效仿他,将邹教授家当做新娘子的“娘家”。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学生们满意了,家人却担心了。“在学校就呆在教室、办公室,在家里就是书房。他常常搞到深夜才回家,身体又不好,我实在放心不下。”在书房里,满满的书架边上还有个三层的小柜子,第一、二层是各种荣誉奖章、证书,第三层就是各种药物,老伴罗阿姨讲起这个“不听话”的老伴有点无可奈何,罗阿姨如今在北京带外孙,邹教授一个人,有次家里煤气爆炸,邹教授被炸伤住院,“他还是边住院边工作,要他休息下,都不肯。一辈子都是这样,在他心里学生第一。” 无私给各地老师学者提供自己的课件PPT、重建湖南省高校电子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会、带动湖南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邹教授身体力行实践着“师之大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总编辑雷顺加说:“他是个无私的人,是个真正的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