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岭中成千上万的石头上,出现大量文字、图形、符号、划痕――
城步惊现罕见岩画群
图为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考察岩画群。 本报记者 童迪 摄
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阳望春
9月3日,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考古人员在巨石上发现的岩画。该岩画群于2011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2012年3月古文字研究专家实地调查论证,一致认定这些石刻文字是失传了近两个世纪的“古苗文”。
今年6月,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吴顺东带领考古发掘队进驻该地。一是发现的石刻数量从最初的12块增加至300块左右;二是发现的石刻分布主要在海拔970米至1720米的区间,大多沿着主要溪流和原有古道分布,有着极为严谨的规律性;三是已发现的石刻涵盖文字、图形、符号、划痕等诸多元素,内容极为丰富,应定性为岩画。这将是南方地区极为罕见的岩画群。
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海拔1100余米,地势险峻,层峦叠嶂,景色宜人。村西是高耸入云的观音山,一条小溪从山上向东流下。沿溪两岸,考古专家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发现了大量石刻。
“已发现的石刻涵盖文字、图形、符号、划痕等诸多元素,内容极为丰富,应定性为岩画。”9月4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此次考古调查负责人吴顺东告诉记者,这是南方地区极为罕见的岩画群,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史前文化的发展变迁、湘西南地区的文化起源有着重要的解释意义。
石刻沿溪流和古道呈规律性分布
2010年底,苗族聚居区城步发现10余块石刻,石头上的刻画符号,似篆非篆,似画非画,似汉字非汉字,有如“天书”,无人能识。
随着对苗族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苗族曾经是有文字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于是,有人认为石刻上的就是已消失200余年的“苗文”。这一“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引起历史和考古学界广泛关注。
6月中旬,吴顺东带领的考古队,进驻城步陡冲头村,开启调查勘探工作。
20多天后,吴顺东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初看,许多石头普普通通,没什么两样;仔细辨认,上面的一些痕迹,有着内在规律,可能包含着苗族先民的信息。“现在的发现已经远远超出‘苗文’的范畴。”吴顺东说,调查的范围,也从原来发现的10多块石刻扩展到周围10平方公里。
9月4日上午,在陡冲头村的小溪边,10余位村民在考古队带领下,砍伐灌木丛,清理杂草,清洗石头。考古队员忙着进行画图、拍照、拓片及GPS定位处理等工作。
吴顺东说,目前已发现成千上万块石刻,分布在海拔970米至1720米的区间,大多沿着溪流和原有古道分布,有着极为严谨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