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财经评论员 凌鑫

  在当今金融市场,以网络与金融跨界经营的类民间金融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它独立于传统金融,目前它正吸引着众多的投资理财受众赴身参与。尽管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在近几年,但发展迅速,虽然不能说已经培育出成熟的理财市场,但对传统金融业产生的冲击却不可小视。

  对理财市场而言,互联网金融从来不缺乏创新,相比传统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谓激动人心,惊喜连连。唯一不足的是,仍与传统理财渠道一样存在诟病——缺乏投资人教育,以致新生的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监管空区套利,伤害部分投资者。纵看其中,投资者在习惯保本思维下贸然进入理财市场,以思维之弊迎合客观盈亏规律,本身即不可取。但更大的客观事实也造就了金融压抑背后的商机伴随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出现而显现——国内通胀压力持续增长而居民财富在迅速积累。

  理财通道很窄,资本保值增值的原始欲望却被压抑,以致理财需求更加旺盛,互联网金融恰好迎合时机,蓬勃发展,而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期限长收益低,方式死板。人们在放肆鼓吹互联网金融优越性后,不少人再一次对银行嗤之以鼻。这次不是大谈银行服务的傲慢,而是银行是不是会被颠覆,好像银行业真的令人失望到了极点,再也不值得相信。那么银行到底做错了什么?

  很显然,牛市转熊市不是银行的错,楼市泡沫出现也不是银行的错,实体经济出现问题也不是银行的错,那么银行为什么就成了众矢之的?

  一在于银行兼顾企业性质,二在于银行的公共服务职能。长沙创新金融与法律服务平台“律邦融安”总经理严继光律师认为。常规概念中,狭义银行是指具有存贷功能的商业银行。即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并经营其他中间业务,如结算业务。但它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商业银行具有从事业务所需要的自有资本,它依法经营、自负盈亏、以利润为目标,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责任。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最为自己的经营目的。它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的流通,而商业银行经营的是某种特殊商品——货币。因此,商业银行是一种与工商企业有所区别的特殊企业-金融企业。天然禀赋赋予商业银行具有独特的商品——货币,但这种货币恰恰是市场运作必不可少的资源。商业银行的独特优势导致其服务体验度差,以自我为中心较严重,这方面更多的体现的是“私”。

  但从另一方面将,商业银行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那就是公共服务性。它不同于其他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主体,它经营的是货币资金,关系着一国货币政策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全,所以国家赋予了它一定的社会职能,使得它的服务上升为一种公共性——即应当将其服务覆盖与整个社会,满足每一个居民的需求。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覆盖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并日益走进普通的消费者,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基本的金融服务,从银行存款、发放工资、缴纳水电费,到基本的理财投资,人们无法避免不和银行打交道。

  因此,政府课以商业银行一定的公共性,使银行成为准公共机构,比一般的公司承担更多的社会公共利益责任。相对当前火爆的互联网金融毫无顾忌公众的私利性而言,商业银行本身的公共职能反而显得高尚许多。加上我国对商业银行存贷业务管控较严苛,致使它的服务并不够灵活。再由于其特殊金融资质的稀缺性,注定了服务本位缺失较严重,但整体而言,商业银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这不可或缺的作用。诚然,商业银行某些服务也的确可以提升改正。

  有人说,造成当前融资困境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存在问题,以致影子银行盛行,高利贷案件频发,众多投资人血本无归,拖累实体经济。其实,我们对商业银行的理解过于偏激。

  “我们既要求商业银行在公共服务时惠及更多大众,又要求私利性最小化,这有点太过于理想化了”,严继光指出。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如大众所期望的那样,凡是有款就贷,不分大中小企业,会出现什么问题?银行资金会短缺,必定高息揽储,高息背后就是企业成本的增加,企业还贷困难,储户受损,银行受损,最终被骂的还是银行。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有款就贷的局面,增加了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国家管控的不确定性,后果将非常严重。我们可以撇开商业银行自身的私利性,但如此以往,公共利益又何以体现?或许公与私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反,商业银行的私利性本身就隐含着对公共利益的尊重。没有它的私利性,商业银行站在揽储的优势位置上,毫无肆忌的对外放款,不顾及损益,受害的是社会。另外造成对货币的不稀缺的局面,货币贬值,整个经济运行就会紊乱,货币则失去了调控的意义。在看待互联网金融火热后我们更应该对商业银行有充分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