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潇湘晨报

  竞赛加分,曾是许多中小学生升学的一大“利器”,随着教育部公布2019年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清单,以后,不少山寨、野鸡奖项将不再是孩子升学的捷径。

  教育部门为全国性竞赛“立规矩”“划红线”用意何在?此举将给中小学生、家长带来哪些影响?潇湘晨报邀请教育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本报记者沈颢长沙报道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正式确定科技创新类、学科类、艺术体育类全国性竞赛活动共29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违规举办竞赛的查处力度,除本次公布的竞赛活动以及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由教育部按规定组织开展的竞赛活动以外,其他所谓全国性竞赛包括通过网络形式举办的全国性竞赛均不合规,不得在任何区域内实施。

  4月13日,湖南启善尚行生涯规划中心首席专家欧阳文邦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各类竞赛过多过滥,以致出现名目繁多的山寨奖项、野鸡奖项,甚至影响到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巨大负担。

  赛事有冷有热,家长可制订合理成长规划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名单,活动分为科技创新类、学科类、艺术体育类。欧阳文邦注意到,29项赛事中,既有五大学科竞赛以及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比较主流的赛事,也有诸如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等相对冷门的赛事。这说明人才的培养、评价机制日趋多元化,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特长制订合理的升学与成长规划。他认为,对于一些相对冷门的赛事,教育部门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让有不同特长的孩子都能够脱颖而出。

  奖项注水时有发生,清理有利于公平招生

  “很多家长和学校将学生获得某类奖项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这是把双刃剑。”欧阳文邦说,一方面,各类竞赛成绩是对孩子特长才艺的充分肯定,一些正规赛事如奥林匹克竞赛及其他一些有含金量的学科竞赛等,确实选拔了很多可以代表中国学科最高水平的人才。但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奖项成为升学的指挥棒,有些家长和机构开始加入到买卖奖项的行列中来,奖项注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既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更不利于孩子成长。

  欧阳文邦介绍,之前,在某省自主招生过程中,有培训机构明目张胆地声称,可以花钱买论文搞奖项,保证通过自主招生的初审。教育部门对造假的学生及时做出了处理,但显然仅是治标之举。此次教育部全面清理各类竞赛则有治本之意。“近年来媒体时常曝光高校学术造假的问题,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的根子出在中学甚至更早时期。”欧阳文邦说,教育部门下重拳清理这些竞赛项目,扶持正规赛事,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孩子学科特长,综合素质的评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变化 3项竞赛被取消

  此次公布的正式名单比之前公示名单少了3项。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写作学会申请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高中生创新作文大赛”、中国篮协申请举办的“肯德基三人篮球赛”以及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申请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NEPCSS)”等3项竞赛活动,存在承办方违规办赛、竞赛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主办方年检不合格等问题,不符合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规定,因此取消了上述3项竞赛活动。

  此外,教育部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违规举办竞赛的查处力度,除本次公布的竞赛活动以及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由教育部按规定组织开展的竞赛活动以外,其他所谓全国性竞赛包括通过网络形式举办的全国性竞赛均不合规,不得在任何区域内实施。要采取调研巡查、广泛接受群众举报等措施,加强对竞赛组织实施的监督管理,发现本次公布的竞赛活动存在擅自扩大竞赛范围、强迫或诱导学生参赛、收费、推销书籍或商品、举办有关培训、竞赛成绩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等违规行为的,要及时查处并将有关情况上报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