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论坛掠影
秉持学术创新 共话文化传承
11月6日下午,湖南省第十四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新时代人文学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分论坛的分会场于湖南科技大学立言楼举办。
此次分会场分为四个会场,四个主题,分别为第一分会场(立言楼B4-1会议厅)的“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第二分会场(立言楼B523教室)的“中国历史与现代化问题意识”;第三分会场(立言楼B103教室)的“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第四分会场(立言楼B104教室)的“当代学科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
第一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的点评老师由吴投文教授与颜红菊教授担任,召集人为刘文华。与会学者研究视野广阔、研究方法多元、研究思路严谨,内容包括鲁迅创作机制、湘南传统民居装饰、古文字、文本解读、文艺观等,从多个维度进行了语言文字的研究。吴投文教授,颜红菊教授就每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针对性的评议,认为上述研究选题意义丰富,具有深刻的价值。王娟文、郑兰、 曾博、聂洁娜等人作报告,对他们的论文进行分享。
王娟文分享了关于《鲁迅创作机制的精神分析学探讨》,她提出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再到《野草》可以看出鲁迅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自我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潜意识之我见”这一线索勾连起来的,这恰好是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结果。
随后,郑兰分享了《文化自信视域下湘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保护研究——以雷公井村为例》,她通过对雷公井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以雷公井村为例的湘南民居装饰艺术的特征,并从文化自信视角入手,挖掘湘南民居装饰艺术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探索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湘南传统民居装饰的保护途经与方法。
曾博在《人文地理视域下〈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的地方问题》里提出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切入,从地理自我、地方感和地方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在地方流动的情境下主人公爱丽与地方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面临的一系列地方问题。
聂洁娜的《古文字中“聖”“聽”字际关系论析》就“聖”“聽”二字的字际关系,从异体字和同源字本质区别出发,对“聖”“聽”二字的甲骨字形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材料,对二字字义的相互关系及其义的分化进行研究,认为“聖”“聽”二字为同源字。
第二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的点评老师由徐红教授担任,召集人为肖任妮。与会学者从建国初期进疆湘女婚配状况、农耕文化、《北京日报》、民国海军现代化教育、戈阳腔等方面就中国历史与现代化问题意识发表见解,分享了自己研究成果。徐红教授肯定了选题的新颖性,同时针对部分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切实有效的建议指导。
陆平涛在《浅论富弼改革态度之转变》提出王安石的鄙斥、新进官员的引进以及神宗皇帝未能果断表明变法态度是导致富弼成为一个意气用事的反变法首领的原因。
王赣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进疆湘女婚配状况解读》中梳理了驻疆部队将士的婚姻状况,进疆湘女对婚配的态度,进疆湘女婚配态度之原因解读。
文成豪在《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对新时代农村妇女的激励作用》中提出运用农耕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勤劳简朴、耕读孝友等文化资源对农村妇女进行精神激励,既有利于提振农村妇女精神风貌,推进农村妇女事业发展,又有利于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化。
刘佳俐在《档案中的历史:1953年长沙废娼始末》中论述了长沙彻底根绝娼妓制度的进程。陈颖琦的《从戈阳腔的传入和目连戏谈祁剧的历史起源和内容形成》在对史料解读的基础上,从戏腔的传入、剧本内容的形成以及对祁剧重要人物的考察,来探究祁剧起源历史和内容形成的脉络,以此充实祁剧研究的内容。
张铭楚《〈北京女报〉对北方女性的影响》认为《北京女报》对女性的思想和生活有影响,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三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的点评老师由陈功副教授担任,召集人为蔡舒敏。会议中,学者们结合理论研究,探讨了媒介传播、媒介素养、话语建构、伦理失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用户自我认知等问题。陈功副教授针对发言人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对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季凯华的《“制造反转”: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镜像与折变——基于“孙杨拒检”事件微博报道的内容分析》认为情绪先行、事实遮蔽、议程博弈带来的折变使媒介议程与客观议程错位,最终“制造”了“孙杨拒检”事件的舆论反转。
杨佳雪的《短视频中身体传播失范的研究——以女性身体为例》提出短视频时代,女性身体实践严重失范,与女性身体的监禁与驯服、社会的狂欢与窥探以及女性失范身体自身的“主流化”与“共鸣”有关。
范亮的《我与你:探究网络音频“对话”》以马丁·布伯的“关系哲学”为思考,从“我—它”世界和“我—你”世界两个层面,探讨网络音频中的“对话”,以加强内容双重监管、建构界限清晰的对话框架,着力从“态度”转向延长“我—你”关系,推动网络音频持续健康发展,从而达成各方的“相遇”。
王可歆的《菲律宾主流媒体中湖南形象的话语建构》采取语料库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本进行高频主题词、搭配以及检索进行分析,探究菲律宾主流媒体对湖南报道的语言形式。
蒋文繁的《网络传播视域下反转新闻伦理失范研究》对反转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探析,得出主要由于技术层面、媒体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原因引发了伦理失范现象。针对这些伦理失范现象,可以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把握以及后果应对等三个阶段的相关措施来进行规制。
吴嘉萍的《媒介延伸视野下电子游戏“具身性”传播研究》基于生物人的肢体感官、意识人的自我觉醒和社会人的社会关系出发对数字化身、交互偏向以及镜像连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面对“具身性”的游戏体验所带来的身体与现实边界消弭、隐私泄露风险以及“数字劳工”现象,需要对“技术与身体”命题进行审慎看待。
廖海丰的《新冠疫情中基于微信社群冲突的媒介素养多维建构研究》通过对新冠疫情中微信社群冲突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出疫情期间微信社群的隔阂显现,探索疫情期间微信社群冲突的内在逻辑,实现社交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多维建构。
袁红艳《具身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以〈乡土〉栏目为例》从场景交互、沉浸体验以及情感共鸣三个层面,聚焦具身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带来的新机遇,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主体三个方面探究非遗传播的新对策,助力非遗打破传播困境,迎面挑战。
姚琳的《构建·问题·重塑:抖音短视频用户自我认知研究》从拟态环境、视觉符号、社交功能三方面分析短视频对用户自我认知建构的不同途径;分析抖音对用户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规避途径。
第四分会场
第四分会场的点评老师由李学教授担任,召集人为罗璐瑶。参会学者围绕当代学科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展开分享,从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英雄形象教学、阅读教学策略、朗读训练、“积累拓展”等深入探讨。针对以上研究,李学教授提出了真知灼见,为分享者明确指出了研究亮点与不足,以及未来可深入研究的方向。
姚玲分享了《从离身到具身:英雄形象教学的转向》,她基于离身认知视角审视英雄形象教学的困厄,并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分析英雄形象教学的具身转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探索具身认知理论下英雄形象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黎平分享了《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古诗词“1+X”阅读教学策略探析》,她介绍了“1+X”办法,对“1+X”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进行了区别。然后从古诗词入手,挖掘古诗词“1+X”阅读教学的价值。最后从明确关系、拟定议题和落实课堂三方面探索古诗词“1+X”阅读教学策略。
肖文轩分享了《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中的朗读训练》,基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板块的朗读训练,她归纳梳理其中的朗读任务,并分析朗读任务本身的价值以及阅读教学中落实朗读训练的策略。
张江福分享了《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研究》,他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促进我国体育现代化改革,他通过借鉴“共生理论”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面临着教学内容、设备滞后等问题,从而提出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等建议。
结语
同学们各显其能,老师高屋建瓴。本次创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同学们表现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有自己的专业视角,展现了研究生风采,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进一步加强问题意识,对探讨的问题和周边问题要有深度的了解,生成自己的观点;对资料的消化应更充分,应从宏观角度将不同的理论融合到论文当中。
(来源:hnust文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