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谭里和 |
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桐冲口村,距省会长沙500余公里。湖南广播电视台扶贫队援建的瑶韵广场矗立在村口,广场正中间的木墙上,整齐张贴着一排排“旧貌换新颜”的照片…… 11月26日,当桐冲口村第一书记郑艳琼讲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犹如坠入时光隧道,有种莫名的震撼和感动: 这个昔日偏僻贫穷的瑶寨、国家级贫困村,在经过三年多的精准扶贫后,“换了人间”。 记者沿着湖南广电扶贫队留下的足迹,走了整整三天,是采访,更是对扶贫人的致敬。
为扶贫,点燃了梦想 “游客们在老家吃瑶家土菜、住吊脚楼、看长鼓舞、听原生瑶歌……”51岁的郑艳琼说,这是她梦里经常出现的一幕。 如今,随着湖南广电扶贫队的到来,梦想照进了现实,她不单是见证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桐冲口村紧邻广东和广西,是一个以过山瑶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167户617人,山林面积19751亩,水田面积仅139亩,人均耕地面积0.23亩。 “一年全村耕地生产的粮食只够吃3个月,剩下的9个月需要买米度日。”郑艳琼说,贫穷,是家乡桐冲口村留给她最深的印象。 从12岁开始,郑艳琼随父亲——著名瑶学专家郑德宏来到江华县城生活。 后来,父亲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大歌”的继承人,而郑艳琼,骨子里也浸染了瑶族基因,更爱上了瑶族文化。 大学毕业后,郑艳琼分配到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工作,致力于瑶族文化研究,出版过六本跟瑶文化有关的著作。 扶贫,郑艳琼不是最近几年接触的。 从2004年开始,她担任过五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江华县清塘乡矮岩村、水口镇金源村、花江乡晓河村、码市镇竹坪村,都留下过她扶贫的足迹。 2015年4月,湖南广播电视台扶贫工作队来到桐冲口村开展精准扶贫。 因为桐冲口村是瑶乡,少数民族聚居,有一定特殊性。湘江乡党委政府向县委打报告:“希望能够从县里有关部门派一名干部到村里蹲点。” 当谈到人选时,湘江乡党委书记邱文方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其实早已物色好了人选。” 县委领导问:“哪位呢?” “非郑艳琼组长莫属!”邱文方脱口而出。 当时,郑艳琼还是江华县民族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纪检组长。 “为什么选她?” 邱文方的理由和盘托出:“她靠得住,能吃苦,最重要的是,桐冲口村是她的家乡。她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肯定会成为扶贫队的好帮手……” 接着就是征求郑艳琼意见。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郑艳琼同样也在等待这个机会,而且已等待多时。 当局领导来找郑艳琼谈话时,她眼里亮着光:“我保证完成任务,做好扶贫工作!” 说干就干,不到一个星期,郑艳琼就走马上任了。 在湘江乡政府的办公楼门前,郑艳琼逮住了邱文方,一个劲地道谢: “我曾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去买彩票,我说如果中了500万,我就能够为家乡做点事了。现在,有这么好的后盾单位到家乡来扶贫,这远比中了500万重要。”
为扶贫,投入了家当 挖掘和传承好瑶族文化,打造瑶文化体验基地和传承基地,实现旅游脱贫,是湖南广电扶贫工作队到桐冲口村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下来的,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 2017年年底,桐冲口村实现全村脱贫,湖南广电扶贫队撤离桐冲口村时,给昔日贫穷的桐冲口村绘下了一幅美好画卷: 瑶韵商业街、综合服务大楼、瑶韵广场、风雨长廊、环村水泥路、观景鱼池、30栋新时代特色的异地搬迁吊脚楼……装饰着“千年瑶寨”。 扶贫队撤离时,最让他们放心不下的是,画卷里的“家业”谁能够守住。 这一次,如同三年前一样,湘江乡又打报告要求郑艳琼留下来。 这一次,县里当即做了决定: 2018年3月,江华县正式任命郑艳琼为桐冲口村第一书记,让她继续从事扶贫工作。 得知消息的湖南广电扶贫工作队长云捷,握着郑艳琼的手说: “很多人都在称赞你的人品,我们在这里得到你的帮助,使我们能在这里安心工作,顺利地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希望你接过担子后,带领群众继续致富。” 为什么一再要求郑艳琼留下呢?61岁的桐冲口村村支书郑仁辉讲了一个故事: 2016年底,为了帮助散居在深山的贫困瑶胞实行异地搬迁,在规划的核心区内集中安置,郑艳琼和扶贫队做了大量的工作。 围绕“旅游脱贫”,安置房如何建,大家费劲心思。最后决定,所有迁建新房依照瑶族吊脚楼的风格,按两层设计建设,一层自住,二层集中搞民宿,这样一举两得。 可难题又接踵而来:按规定30户迁建新房的瑶胞每户要交3万元钱,可临近规定的时间,还有10户拿不出钱。 规矩不能破,钱又交不出,难道眼睁睁看着乡亲们丢掉机会吗?琢磨了半晌,郑艳琼瞒着扶贫队,拿出自家积蓄30万元,如期帮10户瑶胞把钱垫上了。 49岁的贫困户盘上桂对记者说:“如果不是郑书记当时帮我垫上3万元钱,我现在还住在深山里,雨稍微下大一点,就出不了山了。” 郑仁辉说:“一个把所有精力,甚至自己的家当都投入扶贫的干部,我们愿意跟她干!” 为扶贫,催红了瑶乡 2018年12月22日,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焕斌到桐冲口村回访。相比2015年8月第一次到桐冲口村,吕焕斌感慨“山乡巨变”,并写下“瑶韵千年”四个大字。 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吕焕斌一行听到了因为“扶志、扶智”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结出的丰硕果实。 郑艳琼说,仅仅在2018年,桐冲口村便实现了旅游收入200余万元,接待游客一万批次,分红最多的一户贫困户,达到9800元。在这一年,昔日的国家级贫困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成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点。 郑艳琼总结说:“扶贫方法千条万条,增加农民收入第一条!” 时隔一年,记者造访桐冲口村,郑艳琼对记者说:“今年国庆节,我们的游客突破一万一千余人次,比去年一年的总和还多。” “在外力的帮扶下,桐冲口村的旅游产业能不能继续红火下去,关键看有没有好班子。”郑艳琼很清晰地认识到这点。 51岁的村主任郑仁江主动提出,有情怀有担当的年轻人如果愿意干,他把村主任的位置让出来。 在广东创业,月薪近万元的郑江涛,在接到郑艳琼的邀请后,果断回到桐冲口村。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怕郑书记丢下我们走。”已经担任桐冲口村村主任一年多的郑江涛对记者说。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将我埋在瑶寨的春天里、秋风里、冬日的阳光里。”在郑艳琼的朋友圈里,她写下这句话表达对桐冲口村的爱,“如果可以,我将用我的下半生写好桐冲口村脱贫致富这本书!”
郑艳琼 1968年生,瑶族,中共党员,江华县民族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干部。2015年为协助湖南广电扶贫工作到桐冲口村任副支书,2018年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曾荣立三等功一次,五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八次被评为行业先进个人。 (来源:今日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