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感人!常德227个教学点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一条《四个孩子的村小》的微信,让我们得知在石门县皂市镇的某个村落里,还有这样一所学校。图片上斑驳的墙面、破旧的课桌和简陋的教学器材,与老师、孩子纯真的笑脸形成鲜明对比。农村学校背后的故事吸引着我们去了解。

  12月中旬的冬天,干燥阴冷,我们在朋友的带领下,7点半从常德出发,3个小时后在303省道向村道的转弯处,看到“万仞洞”的字样,可以想见此地的美与险。车子驶入进山的村道,道路仅一车宽,一边是大雨便有可能滑坡的山体,一边是看不到底的峡谷。我们开始怀疑:里面还有学校?朋友回答:有几个村落和两个点校。车一直向山上开,很急的弯道,很长的陡坡,我们中有人出现了严重晕车症状。

  一

  上午11时,车终于在一栋白色三间的平房前停了下来,耳边传来稚嫩的读书声。这个群山环抱的海拔700多米的村小,已更名为石门县皂市镇覆罗山教学点。

  一间教室里坐着4个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7岁。55岁的马绍金正在教他们认读拼音字母。他是这里唯一的老师,教所有科目,还兼任厨师。2010年9月,他从原皂市镇中心完小调任至此,接一位近70岁退休老教师的“班”。

  教室内4张课桌、一张餐桌、一个乒乓球台,讲台上一把磨得发亮的镰刀是马绍金为孩子们削铅笔的工具,“石门县2015年优秀教学点”的牌匾前摆着一台老式珠算教具。教室旁边是马绍金的宿舍,也是孩子们远程上美术课和音乐课的地方。厨房里堆着柴火和几个红薯南瓜。教室前几米宽的空地是操场,摆着网友捐赠的乒乓球台。

  4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易星的父母在海南打工,跟着患病的爷爷生活;单嘉的父亲在外务工,由伯父伯母抚养;王小红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年龄最小的杜雪瑶患淋巴管瘤,每年要花费2至3万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