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时任驻伊朗公使(左五)的长沙人李铁铮,他在1931年国民政府首届“国考”中考了外交官领事官类考试的第一。资料图片  1942年时任驻伊朗公使(左五)的长沙人李铁铮,他在1931年国民政府首届“国考”中考了外交官领事官类考试的第一。资料图片

  岳麓山穿石坡原教育公墓中,有一块墓地,墓碑楷书碑文仍清晰可见:“父亲夏开权大人之墓”。

  夏开权,湖南安化人,曾在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任教、董事,曾任民国教育部参事、立法院立法委员。他曾参加1931年国民政府首届公务员高等考试,考教育行政类公务员,他考了第三。

  比夏开权名次更好的是湖南长沙人李铁铮,在那场考试中,李铁铮报考外交官领事官,当年他考了第一。

  那场考试,吸引全国两千多人报名,考生须乘船、坐车或步行地统一赶赴南京应考。考试持续近半个月,最终录用100人。其中,湖南省有17名考生考上公务员,录取总人数在全国排第二,仅次于江苏省。

  相比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李铁铮与夏开权要在普通行政人员、财务、教育、警察、外交官等领域中选择岗位,他们若要成为那预招的100人中的一员,必须精通国文,党义,必须要付出比当今考生更长的时间,忍受更难的题目,应对更激烈的竞争。

  这场公务员考试,并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在那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考试总是与经济、政治,乃至性别平等走得很近。

  放榜

  红榜张贴,炮竹齐鸣,贴后还派人看守

  1931年8月9日上午9点,南京大街上,一辆装饰有大朵纸花的汽车顶着“为国求贤”四个大字,缓缓驶向考试院,车上坐着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政府官员,更重要的是,这辆车上还装载着两千多考生翘首以待的一张红榜。

  此前,国民政府第一届公务员高等考试刚刚结束。考试考点设在南京,考试共分为三场,有笔试和口试等环节,其中预备招考普通行政人员43人、财务行政人员7人、教育行政人员24人、警察行政人员20人、外交官领事官6人。考试科目包括国文、党义、民法刑法、行政法、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史、会计法、货币及银行论、地方自治法规、财政法规等,每类公务员考试的科目大多超过10种。

  类似清朝科举放榜,考试结果以红榜的形式张贴示众。那时“车抵考试院门辕,炮竹齐鸣、军乐大作,当将榜出,张贴门前。”并且“环以布栏杆,并派警士看守,以昭慎重。”(8月10日《中央日报》)此前,8月2日的《中央日报》称赞该考试“录取之严格,关防之严密,与乎典礼之隆重,实开民国有史以来新纪录。”

  榜上先报人名,分为三等,类似清代进士三甲排序,红榜显示,“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及格者,最优等一名:第一名朱雷章、江苏;优等三名:第二名夏范钦、江西,第三名冉鹏、湖南,第四名方扬、浙江;中等三十九名……”此次录取的100人中,江苏以26人位列全国之首,湖南以17人尾随其后。

  其中来自湖南的冉鹏考了普通行政类公务员第三,教育行政人员的榜单中,湖南省夏开权成绩为第三名;而外交官领事官类的考试中,湖南的李铁铮考了第一。

  这个第一是笔试、面试、口试的综合成绩。当年面试只占总成绩的20%,淘汰率仅为1.1%,但面试的表现很重要,有时甚至可以扭转乾坤。如外交官领事官科目应考人冯至海说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口试后,成绩由倒数第二名被提为第三名,并内定为某国大使馆的重要职务。而原笔试成绩第一名的李铁铮,面试后却只任用为英国大使馆的三等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