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剩女”吕碧城以文学自娱

  吕碧城曾公开宣称:“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尔。”

  之前提到的那所金陵女子大学,极低的结婚率对应的,恰恰就是极高的就业率。知识女性大多不愿意回归家庭去相夫教子,因忙于事业而耽误婚姻的势必 不在少数。即便是那位成了婚的徐亦蓁同学,也曾明确表示“愿抱独身,在我们这一个时代这是现代妇女的一种普遍的态度……如果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和命令, 我永远也不会结婚——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可以使我得到满足”。

  太多的事情可以使她们得到满足,所以不必要在世俗的关系中去寻找人情冷暖与生命寄托。越来越多的女子不再满足于婚姻家庭这一条出路,而是纷纷去 追求自己的事业。正如金陵女子大学第一任校长德本康夫人描述过的:“大多数女孩对男孩都并不特别感兴趣。迄今为止,在中国人的婚姻关系中,罗曼蒂克的爱情 尚未成为时髦,对于那些具有知识和文化兴趣的女子来说,结婚本身并不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这些都是抱着独身主义理念的事业型女性代表,还有一些单身的女子则是因为遇不到一生所爱,故而不肯将就的典型。民国第一“剩女”、袁世凯机要秘 书吕碧城是当时有名的大家闺秀,她曾经公开宣称:“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 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尔。”

  这种对独身主义的力挺多多少少还带着点学生腔和文人的浪漫。但独身女性在更多情况下是不容于主流社会的“畸形社群”。

  林语堂对待独身主义就有着明显的偏见。他曾在《生活的艺术》(1937年)中认为独身主义是文明的畸形产物,不相信事业可以填补“不婚嫁、无子息”的遗憾,他认为独身的女子都是不快乐,甚至有些愚笨可笑的。

  且不说曾宝荪、刘豫璇的终身未嫁,是不是带着宿命般的认定。还有一类人,年轻时抱着独身主义,却在晚年孤鸟双飞,让人不得不相信爱情。

  民国传奇女子张茂渊,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知名作家张爱玲的姑姑,出身名门,才情满贯,一度因眼界过高而抱独身主义。然而,1925年, 在开往英国的邮轮上,25岁的张茂渊邂逅了李开弟,与之一见钟情。但苦于李开弟有婚约在身,两人无法结合,张茂渊便立下誓言:“如果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 世。”五十余年后,李开弟的妻子去世,78岁高龄的张茂渊这才心愿得偿,嫁给了她等了一辈子的人。为了爱情而独身,亦为了爱情而结婚,这类女子有阅之不尽 的坚持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