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医生未能向病人解释诊治过程,以致病人不清楚,也会出现各种矛盾。比如在某医院口腔科里看病,一位70岁的老奶奶看牙,照完牙齿的X光片之后,预计要拔4颗牙、镶全口假牙。但医生就只处理了一颗牙之后,就让患者过一个星期再来就诊,陪伴老奶奶的家属就着急了,怎么只处理了一颗牙就不做治疗了?以为医生想要让人多挂号、多收费,于是就到医务处投诉医生工作不负责任。后来家属才了解到,拔牙、镶牙这期间要做杀死牙神经上药的处理,至少要去医院四五次,每次还要间隔7-14天,而且每次做口腔治疗,不能持续太久时间,不然老人家无法忍受,因而老太太这口牙完全治疗好,大概需要两个月时间。了解到这个实情,病人家属才理解医生做法实际上是为老太太考虑。
病人或家属没有错,医生更没有错,只是双方相互沟通不到位,医生的好心才被当成了驴肝肺。“在医院里,患者是已经遭受病痛折磨、情绪不稳定的特殊群体,如果医生不讲沟通,或者说出来的话让人无法接受,当然会引起患者的反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刘超指出,对医生来说,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重要,有时会说话比会治疗更重要。在救治病人时,排在第一位不是手术刀也不是药物,而是语言。所以,在《心术》里对医生的评价,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余学清表示,医患双方在说话、做事的时候都想到的是自己,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语出伤人”,如果医生真心为病人着想,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与病人进行详细沟通,话说得明明白白,事做得规规矩矩,时时不忘责任心。患者尊重医生、信任医生、服从医生,这样医患之间的矛盾必定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