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

|注册

开国上将浏阳人李志民:朝鲜战场率先提地道战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2013-02-17 14:25:15
1959年10月3日,李志民身穿上将礼服在人民大会堂指挥230位将军合唱。1959年10月3日,李志民身穿上将礼服在人民大会堂指挥230位将军合唱。
李志民(左一)会见为和平解放宁夏而奔走的“和平老人”郭南浦先生(右一)李志民(左一)会见为和平解放宁夏而奔走的“和平老人”郭南浦先生(右一)。
李志民(左二)出席彭德怀主持的太原前线总前委扩大会议。李志民(左二)出席彭德怀主持的太原前线总前委扩大会议。
1949年4月中旬,李志民等军队领导在太原前线观察敌情,准备发起进攻。图中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李天焕、杨成武、李志民等。  1949年4月中旬,李志民等军队领导在太原前线观察敌情,准备发起进攻。图中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李天焕、杨成武、李志民等。
     2013年1月25日上午,湖南省军区政治部收到了一件珍贵的礼物———开国上将李志民的上将礼服。

  上将礼服的上衣是件藏青色的西装,下衣是外侧镶有三条红色呢子边的长裤。虽然过去了50多年,西装上六粒铜质镀金国徽纽扣已经褪色,但从西装的呢绒布料和两边衣领上的五角星和松针,依然可以看出当年做工非常考究。

  李志民是湖南浏阳人,戎马生涯六十年,打仗以善于“攻心”闻名,曾任19兵团政委、志愿军政委、高等军事学院政委等职。长征期间“肥羊克城堡”,解放战争期间请“和平老人”说服宁夏军阀起义等政治仗,是他闻名军中的华彩篇章。1987年,他临终前曾对子女提出过“回乡”的想法。今年,他的意愿终于实现。他的女儿、总参退休干部李新星专程回长沙,将父亲的上将礼服赠予湖南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办,用于日后展览。“让礼服代他看看家乡的巨变。”

  近日,本报采访了李新星,听她讲述父亲的当年故事。

  壹 “肥羊克城堡”,化敌为友不费一枪一弹

  1936年8月,第81师接到西进宁夏及攻打李旺堡的命令。李旺堡位于清水河西岸,城墙比较高,驻守在城内的是国民党马鸿宾部第35师一个骑兵团。硬攻不行,只能智取。在作战会议上,时任81师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分析指出:敌人城坚兵力足,地形有利,不宜强攻,马鸿宾虽然听命于蒋介石,但大多数回族官兵倾向抗日,只要我们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可以争取和平解放李旺堡。这种分析得到了广泛认同。

  李志民要求下属几个团的政委回去广泛发动战士和群众,制作“孔明灯”对守军积极开展政治攻势。李志民和群众研究后,改进了“孔明灯”的制作流程:把传单捆在风筝尾巴上,然后点上香火,当风筝顺风飞到城堡上空时,香火按预定时间烧断了捆传单的细绳子,五颜六色的传单便“天女散花”似地飘落到城内。国民党官兵看到后觉得非常新奇,纷纷去拣飘落下来的传单。

  李志民趁势动员成立多个宣传组,白天深入周围村庄宣传抗日,夜晚则抵近李旺堡城外的清水河滩,对城内守军喊话:“枪口对外,联合抗日!”李志民亲自执笔写了一封致敌骑兵团马团长和全团官兵的公开信,派人将信送出去,再带上几头肥羊作为礼物。不多时,守军就过河牵走了那几只羊,带回了“公开信”。

  第二天,马团长便派了代表谈判,同意撤离李旺堡。国民党骑兵团撤走的那天早晨,李志民将全师司号员集中起来,临时组成一支鼓号队,一时间鼓乐齐鸣,口号震天:“再见,到抗日前线再见!”骑兵团的官兵见状很受感动,走出很远还回头向红军频频挥手告别。不费一枪一弹攻占了李旺堡,使李志民赢得了“肥羊克城堡”的军中佳话。

  贰 奇特的阻击战:白天“打仗”夜晚联欢

  1936年12月初,东北军王以哲部129师奉蒋介石之命进攻红军西路军。红81师担负阻击任务。

  阻击战到底怎么打?李志民有种与众不同的想法:根据中央“争取东北军到抗日战线上来”的指示,要求指战员在东北军必经的路上写上团结抗日的标语或传单,遭遇东北军时多发传单少打枪甚至不打枪,争取把东北军纳入到我们统一战线上来。

  12月6日,东北军第129师先头部队开始接近我军阵地。双方都很谨慎,东北军打了一阵枪后,才慢慢向我军阵地靠拢。李志民要求我军一般不打枪,待东北军靠近阵地时,才对空鸣几枪,并大声喊话:“东北军弟兄们,不要替蒋介石打内战!”“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

  当晚,李志民派出宣传队继续到东北军前沿展开政治攻势,唱起了《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悲壮、哀怨的歌声在东北军的阵地上空回荡。第二天,东北军打的枪少了。我军战士又喊话:“东北军弟兄们!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现在在哪里?打回老家去,拯救你们的父母兄弟和妻儿老小吧!”

  东北军听后不打枪了,都匍匐在阵地前听喊话。李志民让红军指战员邀请东北军过来做客,一个校级军官果真带了一批人来到我军住处,受到指战员的热情招待。李志民和东北军官兵称兄道弟,共抒联合抗日的情怀。席间说起沦陷中的父老乡亲,东北军泪流满面。

  夜晚联欢起到了积极作用。12月13日清晨,我军前沿阵地发现129师已经全部撤离,并在阵地上留下“红军兄弟,抗日前线再见”的字条。一场漂亮的“政治仗”就这样结束了。回忆起这段经历,李志民说:“我们师同东北军一二九师白天‘打仗’,夜晚联欢,‘激战’五六天,双方无一伤亡,真是一场奇特的阻击战。”

  叁 请“和平老人”说服宁夏军阀起义

  1949年8月,宁夏解放前,李志民根据中央要求,四处打听与宁夏军阀有联系的进步人士做劝和工作,尽力使美丽的“塞上江南”免遭炮火,

  兰州著名的中医大夫郭南浦与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等知名人士颇有交情,曾为声援“西安事变”,为营救西路红军出过力。19兵团的政委李志民和司令员杨得志多次上门看望,感谢他此前为人民所做的有益工作。在得到他的信任后,李志民向他介绍西北战场的形势,并请他出马游说宁夏守军和平起义。

  郭南浦虽然已年逾古稀,但考虑到劝和这种大事必须当面亲自劝说,主动提出前往宁夏向当地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通报信息,“我与他们虽不同姓,却系同族同教。我愿将大军对回族之情谊和为国为民的宗旨转告他们。”

  9月6日,以郭南浦为团长的赴宁夏和平代表团从兰州起程,经过长途跋涉于9月14日夜到达银川。郭南浦先找到马鸿逵父子,不料遭到断然拒绝,于是转而劝说马鸿宾。

  马鸿宾虽然是马鸿逵的堂兄,并挂有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之职,但他的兵马少,不得不受制于马鸿逵,双方平日矛盾也很多。在郭老的劝说下,马鸿宾默许接受解放军的和平起义条件,但鉴于马鸿逵父子仍然掌握军政大权,表示等待时机成熟时起义。

  9月19日,退守宁夏中卫地区的81军军长、马鸿宾之子马淳靖在与解放军沟通后,率部举行起义。9月20日,19兵团64军迅速占领中卫、青铜峡、金积等要地,歼灭马鸿逵主力128军,直逼银川。马鸿逵父子见大势已去,先后乘飞机逃跑,下属军队顿时陷入混乱之中。

  马鸿宾见时机已到,9月23日召集包括马鸿逵残部在内的国民党宁夏各军军政要员,指出目前除了起义别无他路,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响应,宁夏就此实现和平解放。

  为感谢郭南浦先生为宁夏和平解放所做的努力,李志民与其他兵团首长联名将一面绣有“和平老人”四个大字的锦旗送给他。

    肆 在朝鲜率先提出地道战得到彭总盛赞,“我就不信,他美国人能把地球给砸穿!”

  1951年2月,19兵团奉命开赴朝鲜战场,入朝后不久,就担负起了军事要塞开城的重任。

  当时敌人非常迷信炸弹作用,根据19兵团作战科统计,前段时间进入阵地防御战以来,敌军在19兵团阵地上倾泻的炸弹就有700多万发。1951年9月李志民和杨得志前往开城实地观察当地地形地貌,发现部队要消灭敌人坚守住阵地,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李志民反复思考后,提议借鉴抗战期间冀中地区军民创造的地道战,将阵地上的炮洞改造为坑道,这一方案得到广泛认同。前线部队马上对现有的防炮洞进行改造,使它成为不仅能防炮,还能屯兵、观察敌情和射击的工事。此后志愿军又将相邻的坑道挖通,可以容纳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有效加大了防御力量。

  在李志民等首长的指导下,19兵团64军在担任开城麻田线防御任务的5个月中,共挖坑道16800多米,交通壕13万米,各种掩体8500个,各种掩蔽部及仓库1400多个,在隐蔽自己的同时粉碎了敌人无数次进攻,并主动出击消灭敌人。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十分赞赏这种坑道防御方式,称赞这是一个创举:“我就不信,他美国人能将地球给砸穿!”

  在彭总的倡导和鼓励下,各部队都掀起了构筑工事的热潮。在上甘岭战役中,虽然敌军在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但志愿军依托坑道加地道的工事,顽强击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敌军攻打了40多天,伤亡2万多人,依然未打下上甘岭。

  伍 志愿军给敌人送圣诞树、糕点,敌军给志愿军送纸烟、罐头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一无空军、海军;二无重炮,坦克、火炮也很少,但是五次战役后,却把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以南……美军一些高级将领断定,志愿军有什么秘密武器。

  志愿军中的秘密武器,就是坚强的政治工作,一方面培养出成千上万严守纪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汉;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瓦解敌军斗志。

  1951年圣诞节前夕,李志民要求19兵团各军都通过广播祝贺敌军圣诞快乐,并赠送了圣诞树、圣诞礼物袋和糕点等礼品。仅63军就送出了圣诞树5棵,圣诞礼品袋153个,圣诞节宣传品50余万份。

  这次宣传效果很好,有的美国兵把我们送的“和平鸽”纪念章别在帽子上说,“中国人给我们送礼是表示友好。”有的把圣诞礼物袋里的礼品拿走后,放些纸烟、罐头表示答谢;有的还咒骂杜鲁门害得他们不能回家同家人团聚。

  1952年圣诞节前夕,李志民已调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当时敌军在志愿军“冷枪冷炮”的威胁下,惶惶不可终日,成天躲在地堡里不敢露头。为了展示节日对敌政治攻势,李志民和其他志愿军领导研究后决定,布置我军在某些前沿阵地上,同敌人达成临时停火,给敌人“放假”。

  敌军官兵十分高兴,纷纷钻出坑道、地堡,在阵地上自由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听听志愿军播放的音乐,欣赏志愿军送给他们的节日礼物和宣传品,有的还随志愿军播放的音乐跳起舞来,尽情享受停火带给他们和平的欢乐和幸福,由此对侵略战争产生更强烈的厌恶情绪,从内心感谢志愿军的人道主义和对和平的诚意。

  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字后,志愿军又在各前沿阵地上邀请敌军士兵进行联欢。虽然敌军司令官严令禁止,但仍有900多名美军、英军和李承晚的伪军士兵在阵地上同志愿军联欢,庆祝“停战协定”签订。他们纷纷表示,“今后不再同中国人作战了。”

  陆 史无前例,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上指挥230位将军大合唱

  1953年朝鲜停战后,李志民继续留在朝鲜领导志愿军工作,并于1955年3月担任志愿军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7年10月奉调回北京,担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

  1958年李志民率学员南下参观学习时,一路高歌,学员们的情绪非常好,当时就有人提议组建一个合唱队,参加国庆十周年庆祝活动。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李志民回国后立即着手准备,由100多名陆海空军将军们(包括当时惟一的女将军李贞在内)组成的“将军合唱团”于1958年12月5日成立,政委李志民上将任总指挥,确定每周利用两个晚上的休息时间集中练习,风雨不改。

  李志民上将把观摩歌舞晚会和音乐会当成学习机会,细致地揣摩每个指挥动作。平时听到音乐声,他也会随旋律挥手练习。因为练得太入迷,他有时晚上睡觉后还在手舞足蹈练习指挥,被老婆刘平骂成神经。不过李志民对此很开心,他觉得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练好指挥。

  经过几个月的苦练,他的指挥动作精确无误、利落潇洒,赢得了大家的一直好评。在李志民的影响下,他的孩子也动员家人组建了小小合唱队。李志民一家经常在小女儿的指挥下,愉快地唱歌。

  在1959年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开幕式上,“将军合唱团”的大合唱引起轰动,并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赏。在总理的关心下,合唱团把驻京各单位的将军们也吸收进来,发展到200多人。

  1959年10月3日,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人民大会堂盛大举行。当晚在李志民指挥下,230名上将、中将、少将身着礼服,胸佩勋章,整齐地站在大红旗背景前,显得格外威武雄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应邀前来参加国庆活动的许多外宾一起观看演出。合唱团演唱了《红军纪律歌》、《在太行山上》、《我是一个兵》等歌曲。昔日驰骋疆场的将军,激情满怀地唱出了人民军队本色和共和国国威。每唱完一首,台下都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一场面拍摄成彩色纪录片,在国内外公开放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记者 甄荣 通讯员 戴海文 周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