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

|注册

湖南乡镇卫生院陷窘境:骨干难留补贴不到位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2013-01-09 18:22:44

    人才缺乏非常严重,难以留住技术骨干

  乡村医生进退两难,且普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

  政策性补贴不到位

  “诊不收费”引发新问题

  本报记者 陈惠芳 赵成新

  2012年9月下旬至12月底,记者走访了全省12个市州的3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采写了《走进基层卫生院》系列报道。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医卫工作者,特别是患者对医改予以高度评价。近年来,党和国家实施的新农合等一系列医疗政策,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较大缓解,还实现了在家门口看病。与此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乡镇卫生院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几大困境,亟待重视与解决。

  一、人才缺乏非常严重。乡镇卫生院(包括村卫生室),相对于县城或省市一级的医院,环境与条件较差,留不住人。乡镇一级的往县城跑,县城一级的往省市跑,留在乡镇卫生院的技术骨干寥寥无几。年轻人不愿到乡镇当医生、护士,宁愿在城里打工。

  为了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的问题,湘乡市试行了“县管乡用”的政策,每年招聘20名医学院校本科生和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解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并由市卫生局代管;聘任期5年内,市财政保证其基本工资及5项保险;聘任人员同时享受所在乡镇卫生院干部职工同等绩效奖金和福利;聘任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满5年后,经本人申请、市卫生局考核合格,原则上安排到城区医疗卫生单位工作。

  这一政策,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很难普遍推广。在财政比较困难的县市区,解决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编制等都是问题。就连试行了“县管乡用”的湘乡市,每年20名招聘指标也招不满,有技术的年轻人嫌激励措施力度不够,还是不愿下乡。

  二、乡村医生进退两难。医改之前,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村卫生室,基本上是乡村医生负责诊疗,卖药能够挣一些钱。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药品“零利率”,这些乡村医生失去了传统的挣钱方式,卖药没有了利润,村卫生室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积极性受挫。有些干脆关门,个别乡村医生甚至另起炉灶当起了“江湖郎中”。

  政策规定,行医看病必须具备执业资格,而这些乡村医生大都是赤脚医生出身,没有执业资格。当地老百姓对之有依赖性。如果这一部分人被清除出医疗行业,乡村患者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诊疗空当。更为头疼的是,乡村医生像民办教师一样,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不是卫生行政编制中的人,县乡一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不好管,管不好。

  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乡村医生最关心的就是这一条。在很多地方,乡村医生因为身份、编制问题,无法纳入事业单位保险或城镇居民保险,同时又因为没有土地,不能享受新农保。“几不靠”之下,他们成了没有养老保险的群体。目前,乡村医生普遍年龄偏大,年轻人不愿意干,“青黄不接”。因此,解决乡村医生的身份、编制问题,成为各地普遍的呼声。

  三、政策性补贴不到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当多的村卫生室面临解体的危险。基本药物“零利润”之后,村卫生室的主要收入来自基本药物与公共卫生服务补贴。事实上,这几项补贴,中央与省市的到位了,县区一级大多没有到位,缺口不少。

  乡镇一级卫生院,不少利用国家政策的许可,同时从事中医药的配送,加成销售,弥补收入的失衡。但村卫生室“庙小”,无法增加这一笔收入。

  四、“首诊不收费”引发新问题。一些乡镇卫生院,出于良好的初衷,实行“首诊不收费”。看病的人,一下子增加了许多,人满为患。规模小的卫生院,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的患者。除了病房,走廊、会议室甚至办公室都加了病床。天热天寒,患者看病就医很麻烦。有的地方,为了争夺床位,还发生了激烈冲突,引起新的医患矛盾。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老百姓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村卫生室又是基层的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出现“土崩瓦解”的局面,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医改的成果也得不到巩固。建议我省各级有关部门重视并解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上述问题,助其走出困境。

分享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