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1日讯(记者 周月桂 通讯员 申福春)东洞庭湖的采桑湖,白鹭、灰鹤共集于此,在湖滩上嬉戏,在树枝间跳跃。眼下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仍有近3万只冬候鸟流连忘返,而数千只前来繁育后代的夏候鸟先遣部队也已抵达。专家表示,保护区环境的改善、适宜的气候是候鸟长久栖息的原因。
每年3月中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东洞庭湖区的天鹅、大雁、野鸭等越冬候鸟,就开始“收拾行囊”, 集体迁徙到黄河流域及以北的地区繁殖栖息。到3月底4月初,冬候鸟进入迁飞后期,苍鹭、白鹭、燕子等夏候鸟先遣队闪亮登场。
“往年到3月底,在东洞庭湖栖息的冬候鸟已经不到1万只了,而今年仍有3万只左右聚集,实属罕见。”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启鸿认为,一方面,洞庭湖水位适宜,湿地面积较大,湖区内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给鸟类提供了高质量的栖息地;另一方面,洞庭湖周边群众生态意识增强,非法捕杀和投毒鸟类的现象明显减少,爱鸟护鸟成为自觉行动,为候鸟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据了解,今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是我省第32个爱鸟周,目前,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正在采取各项措施,积极保护越冬候鸟北迁,迎接夏候鸟光临。据介绍,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有338种候鸟,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等10种,二级保护动物天鹅等27种,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区。每年,在东洞庭湖湿地越冬的鸟类在10万只以上,而在此度夏的水鸟有2万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