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粑粑,肚里坐个嗲嗲。”每当听到这些歌谣的时候,老长沙人的脸上总会露出微笑。在车水马龙的快节奏生活中,这样的歌谣代表着的是一段关于老长沙的过往记忆,它是这座城市过去的经典,只是如今这种经典已被城市的发展冲击的七零八落,只有不经意间的发现,才能给人以内心的触动。
对于这种触动,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的印象特别深刻,作为一个在本地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长沙里手,他对长沙的过往发展一清二楚,在他的记忆中,长沙以前的这种歌唱氛围特别的浓,无论是《浏阳河》还是《月亮粑粑》,走在长沙的大街小巷,总会有大人小孩的声音响起,只是城市发展,高楼大厦建了起来,这些民谣童谣却早已不见了身影。
一座有历史的城市,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一些这样的记忆,它们或多或少的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变迁中缺失,熊老对这些已经缺失的记忆感到十分的遗憾,在他的印象中,老长沙是一种舒适的、悠闲的生活方式,与现在过的生活完全不同:那时候人群主要是集中在坡子街一带活动,那地方靠近码头,在陆上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靠近水运的地方就成了人们生活居住的首选,吃的、穿的、玩的资源都在那一块集中。只是可惜,那一带因为城市扩建,许多地方早已经是物是人非。
没有电视,老长沙人的休闲方式主要是听戏,湖南花鼓戏中《补锅》、《刘海砍樵》等著名曲目,几乎每个人都会来上一小段,喊人去听戏,没有电话,一声吆喝后手中无事的人就会跟了过来。简陋的舞台,三两个演员,观众就可以在那长调短调的声音中,陶醉一个晚上。至于小孩的娱乐方式则更加简单,踢踢毽子跳跳绳,滚滚铁环打打陀螺,甚至是跟在爆人参米的后面走上好几条街,就只为听上那一声出锅时的巨响。
这是一种和谐、自然、充满人情味道的记忆,没有马达的轰鸣和汽笛声,没有灯红酒绿和霓虹闪烁的喧闹,却处处渲染着人文背景,没有手机和网络,民众的内心却安静清澈,少了那喧嚣浮躁。熊老感叹:城市发展的太快,而且有点太功利,老长沙很多好的东西都消失了,这些东西如果保护好,可以传承给后人。
在得知4月26日在洋湖湿地举行的李志辉新世纪地理音乐会上,有一个节目《我在这里》专门收集了长沙最古老的民谣童谣,通过艺术再创作形成一首新的童谣,同时现场进行老长沙生活方式的情景再现,并用大量与长沙有关的老照片,唤起现在的人对老长沙的回忆时,熊老很高兴: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值得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