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

|注册

湘乡农民义务办报27年 小学文化扛起主编重任

来源:湘潭晚报 2012-10-15 13:18:18
贺显曾老人校对最新一期的《仙女山》(记者 欧阳天 摄)贺显曾老人校对最新一期的《仙女山》(记者 欧阳天 摄)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计生委发给贺显曾的荣誉证书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计生委发给贺显曾的荣誉证书

  这张叫《仙女山》的报纸,刊登的都是农村题材,小说、诗歌、散文等无所不包

  66岁的主编贺显曾疾病缠身,他想找个接班人

   27年来,他从未拿过一分钱稿费与工资,义务出版了103期报纸,让《仙女山》报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阵地。

  27年来,为了办报,他不耻下问,自学成才,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硬是让小学都没毕业的自己赢得了中宣部的嘉奖。

  如今,他已66岁,身患至少五种疾病,但他放不下一手养大的《仙女山》报。他说:只要不死,这报就一定会坚持办下去!

  他是湘乡农民,贺显曾。

  流浪20年,小学文化扛起“主编”重任

  1946年,湘乡市龙洞镇乐昌村,贺显曾呱呱坠地。

  因祖辈四代皆为文人,以“书香门第”出身自居的贺显曾,自幼酷爱文学。然受累于那个特殊年代,父亲的30亩田地,牵连了他。

  “小学读了5年半后,再也读不下去了。”贺显曾坦言,受家庭成份株连,尽管成绩优异他也不得不辍学,“但我一直喜欢读书,买不起就借。”

  1961年,没有住房,吃不饱饭,又不能上学,一气之下的贺显曾离开湘乡,离开湖南,开始了长达20年的流浪生涯。“当时又矮又瘦,没有体力,只能在外讨饭。后来就做苦力,开山、挖河、挑堤……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贺显曾说,20年流浪生涯,他始终不忘“剽学”。

  原来,在庞大的流浪队伍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的身影。“趁着晚上扯谈的空隙,向他们请教,这给我的益处很大。”20年流浪,对贺显曾来说,亦是一次知识、阅历的累积旅途。

  1980年,贺显曾回到乐昌村。农闲之余,开始尝试着写稿。这一写,竟写出了名堂。

  “最开始写了两个笑话故事,寄给了湘乡县文化馆。文化馆刊了一篇,另一篇被回寄给了当时的龙洞乡文化站,并专门写了几句推荐语。”贺显曾回忆,文章最终被时任龙洞乡文化辅导员王志坚(现为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相中。

  1985年,王志坚抓住机遇,组织数十位农民文学爱好者,成立了当时全省唯一的农民文艺社团——仙女山文学社,创办社刊《仙女山》。因在题写创刊词中,击败众多社员,贺显曾被众人推向了“主编”岗位。

  独挑大梁27年

  几年后,王志坚被调离龙洞乡。办报的重担,压在了贺显曾的肩头。

  1991年,《仙女山》从刻印转为铅印,从杂志转为4开4版的报纸,这次转变除了技术升级外,成本也水涨船高。办报经费,谁来承担呢?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蔓延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物质生活也逐渐活络起来。

  是继续自筹费用,将《仙女山》报办下去,还是外出打工、经商,让自己先富裕起来?看着村民们一个个盖起了红砖房,贺显曾坦言,在精神财富与物质诱惑面前,自己曾一度动摇。但最终,他将天平偏向办报,即便一贫如洗,即便周遭冷嘲热讽弥漫,即便单身……

  为繁荣乡村文化,培养农村文艺人才,丰富农村精神文明,贺显曾将全部心血投进了《仙女山》报——拉赞助、征稿、改稿、排版、校对、发行等工序,他一肩全挑了。然而在工资没有、稿费为零、路费自贴的情况下,贺显曾一干便是27年……

  “我很庆幸,这份报纸还活着,这家文学社还存在!”言及此,贺显曾至今仍唏嘘不已。原来,仅1985年一年,湘乡就成立了37个文学社团。然至2012年,独剩一家。

  因利用自办报刊,积极宣传计生工作,2001年10月,贺显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至于其他大大小小的获奖证书,堆起来足有一尺高。

  艰辛办报,50岁时仍孑然一身

  “刊登的都是农村题材,小说、诗歌、散文、书法等无所不包,投稿的大部分是农民,纯粹的文艺爱好,不领一分稿费。”因扎根农村,群众基础深厚,贺显曾的名气越来越大,并吸引了湘潭晚报、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

  同时,随着官方媒体的介入,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了贺显曾。最繁忙的时候,贺显曾要将报纸邮寄到全国3000多个地方,以便与当地读(作)者、文艺社团交流。“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华人也寄稿给我,要求刊登。”贺显曾坦言,获得肯定后,办报的兴趣越发浓厚,但办报是需要成本的。

  贺显曾赖以生存的是一亩五分地,而这撑不起他的办报梦想。就近打零工与寻求赞助,成了办报资金的两个来源。

  “20多年来,办报到底花了多少钱,倒贴过多少钱,我没算过,但我从未停过刊,即便一年只出两期报纸。”令贺显曾津津乐道的是,他曾经耗时半月,撰写的一篇文章,换来了湘乡某酒厂500元的赞助费。而在当时,这意味着两期报纸有了着落。

  然而,上门问人要赞助,遭遇的最多的还是白眼、闭门羹与冷嘲热讽。

  “你办个鬼报纸干什么?你没事做,可以去玩!”、“这么大年纪了,该找姑娘了!”、“一个农民,办什么报纸,简直不务正业!”如此“挑衅”,贺显曾往往一笑了之。

  笑,有时是一种逃避。贺显曾并非不想成家,他只是担心一旦成了家,办报的钱不得不挪作补贴家用,办报的时间不得不交给爱人与家庭,而那意味着,亲手打造的《仙女山》报面临覆灭。

  贺显曾舍不得。舍不得的代价是50岁时,他依然孑然一身。

  久病缠身,他想寻找接班人

  庆幸的是,1996年秋季,时年32岁的土家族女子卓珍妮打破了贺显曾内心的宁静。“她不嫌我穷,不嫌我年纪大,也支持我的办报事业。”提及妻子,贺显曾一脸的幸福。

  在龙洞镇广为流传着一段佳话:有一次,为了给孩子添置衣服,卓珍妮给了丈夫贺显曾20元钱。然而,贺显曾正为给读(作)者邮寄《仙女山》报发愁,于是私自将20元全买了邮票。得知真相后,卓珍妮非但没责备,还很理解地笑了笑,并对丈夫直言:你这么热心文艺事业,我永远支持你!

  然而,家庭的和睦,阻挡不了疾病的脚步。

  2005年,贺显曾被检查出肺癌(早期),所幸文艺界朋友伸出援手,筹集了8万余元医疗费。“目前,我身上至少有白内障、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5种疾病。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担心这份报纸后继无人。”贺显曾说,他曾不止一次试探别人,但言及“没有报酬、义务办报”,对方立马摇头拒绝。

  “不管找不找得到接班人,只要我没死,这份报纸就一定会坚持办下去!”10月14日,面对我们的来访,贺显曾目光坚毅。

   (湘潭晚报记者 刘赟)

分享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