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

|注册

城市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潇湘晨报 2012-10-12 11:04:37
著名作家莫言著名作家莫言

  据新华社电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1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本年度获奖者将获得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颁奖仪式定于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

  魔幻与现实

  与往年相似,评审委员会就本年度文学奖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稿仅一页纸,实际内容仅两行文字。

  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涉及对莫言的评价,即这位中国作家“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

  在与新闻稿同时发布的4页纸背景资料中,评审委员会提及莫言的个人信息,包括生长和成长环境、职业经历以及写作历程。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传统与出发

  评委会资料介绍,除创作长篇小说,莫言历年发表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涉及各种题材。

  莫言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四十一炮》等。其中,《红高粱家族》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国际大奖;长篇小说《蛙》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资料尤其提及,以家乡山东省高密为写作素材,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二十世纪几十年为跨度,述及日本侵略军对作者家乡的占领。

  资料罗列获奖者一系列已经出版的作品,数量最多者是中文作品,合计19部,时间跨度从1986年至2009年。数量其次者,是以法文出版的作品18部。数量再次者,是以英文出版的作品8部;还有3部已经列入出版计划。另外,他的7部作品以西班牙文出版。6部以德文出版,3部以瑞典文出版。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而依照评委会的判断,本年度获奖者的特点在于,“在原有中文文学和口述传统中找到了出发点”。

  [各方评价]

  这些年,人们认为文学似乎边缘化。但是,包括莫言、贾平凹、张炜等一大批当代中国作家,始终在默默地关注中国社会,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展现中国的时代、历史变迁。他们的视角、笔触、感觉,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这种文学创作是严肃的,代表了文学创作的本质意义。因此,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学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明中国当代作家以及中国当代文学成就获得了世界关注。

  ——作家王蒙

  莫言此次获奖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他的作品从题材到语言都非常有特色;二是莫言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随着莫言的获奖,世界将把目光更多地投到中国当代作家身上。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步。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

  莫言的文学创作立足于他的故乡高密,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乡土,以他交织着“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现实”的众多文学作品,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悠久历史、经历过波折磨难,但始终向往美好生活、肩负重轭前行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

  在传统阅读受到挑战之时,莫言的创作获得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给了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坚信文学力量的作家和读者以很大鼓舞。

  ——著名作家彭学明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就应该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

  ——湖北省文联主席、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

  [诺贝尔文学奖这样评选]

  9月投票,12月10日授奖

  1900年的6月29日,经瑞典国王批准,诺贝尔基金会正式宣布成立。就文学奖而言,有权推荐获奖者的人员分别是:1.瑞典文学院的成员,以及与该院等级相同的人文科学院、研究所和学会的成员;2.在各高等院校任职的文学史或语言学教授;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4.能代表本国文学活动水平的作家协会主席。推荐材料应在每年的1月31日前送达诺贝尔奖委员会。

  在经过筛选以后,评奖委员会成员在4至6月间向瑞典文学院提交5至7名获奖候选人名单。9月份采用秘密投票方式决定评选结果。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安排在当年的12月10日,亦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

  诺贝尔遗嘱强调“理想倾向”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瑞典政府和诺贝尔基金会提供的《诺贝尔遗嘱》中写道:“所提到的奖金将分为五个等分……其中之一,奖给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艾尔福莱德·诺贝尔,于巴黎,1895年11月27日。”

  诺贝尔遗嘱说得非常明白,获奖文学作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理想主义。(二)趋向性。(三)杰出。诺贝尔遗嘱文件还特别明确说明,评选不允许有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考虑。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鲁迅  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经与刘半农相商,拟提名作家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感到是件好事,便托鲁迅的弟子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当年9月25日,鲁迅作出回复:“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巴金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沈从文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但那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林语堂  1975年,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接任川端康成被选为副会长。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终,那年获奖的却是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老舍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透露,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他。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但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1966年就已经去世,而诺奖一般不颁发给已故之人,最后那年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颁奖词]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分享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