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

|注册

城市

城市“文化名片”记当年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2012-07-30 14:28:17
彭隆祥近影。 本报记者 摄彭隆祥近影。 本报记者 摄
 彭隆祥(左)和其他医务人员在解剖马王堆女尸。 彭隆祥(左)和其他医务人员在解剖马王堆女尸。
华国锋(右)、王冶秋(中)、夏鼐(左)在马王堆女尸解剖座谈会上。彭隆祥 供稿华国锋(右)、王冶秋(中)、夏鼐(左)在马王堆女尸解剖座谈会上。彭隆祥 供稿

  本报记者 文热心

  40年前的4月,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2000多年的女尸。

  今天,“马王堆”已成为湖南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那具至今躺在省博物馆里的西汉女尸就是这张名片上最夺目的元素之一。

  然而,当年这具女尸却差一点失去它的亮色。

  为保护好女尸,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考古、文物、医学专家,都付出了心血。

  5月28日,记者采访了当年解剖女尸的主刀者彭隆祥教授,他说起了一串名字:周恩来、华国锋、郭沫若、王冶秋、夏鼐、侯良、王鹏程、何其烈……

  1   何其烈的内参

  在彭隆祥的“档案”里,有一张时任中国考古所所长夏鼐和他谈话的照片。他告诉记者,这是当时新华社记者何其烈拍摄的。何其烈是马王堆汉墓发掘的全程报道者,自然不会放过中国考古界权威人士的任何细节。

  说起来,何其烈报道“马王堆”,首先是一篇内参。正是这篇内参,让女尸——轪侯夫人辛追风采延续到今天。

  1972年4月27日,马王堆一号汉墓田野发掘结束。棺椁运到了湖南省博物馆。

  4月29日晚,棺椁打开,一具保存完好的两千多年的女尸展现在人们眼前。顿时,整个长沙城轰动了。

  5月22日,女尸在省博物馆陈列室楼下公开对外展出了。先是发门票,凭票参观,限人限时,还比较有秩序。后来风传千里,各种离奇的传说不胫而走,一时引得三湘四水、大江南北的人蜂拥而至。

  虽然省里对女尸采取了防腐等保护措施,但终究不是长远办法。 

  5月28日,何其烈的一份内参发到了周恩来总理办公桌上:

  “一具距今2100多年的女尸和同时出土的一幅极为珍贵的彩色帛画保存完好,尸体柔软光亮。这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一大发现。”接下来,内参写道:省博物馆在湖南烈士公园一隅,馆园之间无隔墙,参观者人山人海,女尸岌岌可危,虽有警察维持秩序,但对群众只能说服,不能压服,致使秩序混乱不堪,且有些近似疯狂的程度。有的人为了尽快看到女尸,竟撞门砸窗,有的翻房揭瓦,并因此出现了流血事故。展厅内空气污浊,闷热异常,女尸的保护受到严重侵害。若长期下去,女尸后果难以预料。当记者怀着不解的心情向博物馆方面询问,得到的回答是某领导指示这样做的,他们对此也忧心忡忡,但又没有办法加以制止……这个指示,对文物的保护有百害而无一利,是值得重新考虑的。 

  病中的周总理作出批示:“……必须立即采取办法,将尸身转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处理。这是可以向群众说得通的。非当机立断不可。” 总理办公室立刻告之了时为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

  王冶秋顿感事态严重,以最快的速度飞赴长沙,亲到现场,制止了女尸展出。于是,也就有了“女尸夜逃遁”的故事。女尸“逃”到哪里?彭隆祥告诉记者,其实被运到了湖南医学院保管起来,“就放在我院第二教学大楼四楼西头的一间房子内,相邻五楼是同位素实验室,同位素有放射性,一般人不敢去,也就安全了。”

  一场参观狂潮画上了休止符。

  2  彭隆祥的刀子

  说起主刀之事,今年80岁的彭隆祥打开记忆的闸门,娓娓道来。

  2000多年的尸体保存完好,是世界奇迹。解开2000多年尸体完好之谜,是“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对女尸进行再保护,无疑也是“世界级”的难题。

  无论是“解谜”还是“解题”,前提就是对女尸进行解剖,医学界和考古界就此达成共识。

  周恩来总理对女尸解剖、保护报告作出批示,大意是:请王治秋同志邀请有关同志和专家再议一议。如同意,即请提出个工作小组名单,协助湖南医学院进行报告中所提的各项安排和调度。

  “安排和调度”重要一项就是谁主刀? 

  讨论时几十人在座,除了湖南医学院“全院动员”来了40多人外,还有北京和广州来的考古学家和医学专家共8位。专家们都明白这一刀下去的分量,文革的经历让他们心有余悸,也就相互“谦让”着。彭隆祥见此,便举手说“我来主刀如何?”话一落,专家们马上热烈鼓掌赞同。    

  彭隆祥有这个自信。他当时正好40岁,是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已做过200多例解剖手术,有16年的解剖经验。彭隆祥也有一种责任感,周恩来总理都批示要保护好女尸,说明其中蕴含的价值,能不尽自己的努力?

  彭隆祥回忆说:“解剖方案是我拟的,一共108项。当然这中间也有矛盾。从文物保护角度讲,要保存好外形的完整,而我们搞医学的,是弄得越细越好。所以只能二者兼顾。”

  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时,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二楼靠东南的一个展厅(现在的历史馆)里,解剖开始。彭隆祥教授说,自己当时非常专注,根本感觉不到现场是否有人说话,也记不起尸体气味是否浓烈。他从尸体的胸骨上缘入刀,沿中线直至下腹,感觉古尸比一般的新鲜尸体硬一些。“我刚把‘老太太’的胸腹部划开,所有人都兴奋起来,因为她的内脏很完整,这样的古尸是很少见的。”“只是那些器官要比新鲜的要小、薄一点。”他和同事们细心保存好取出的器官,处理好供研究用的切片和一些组织,然后在女尸的胸、腹腔内填上纱布和棉花,将胸腹切口处的皮肤认真细致缝合好,再在体外裹上纱布,将其保存起来。

  3  华国锋的讲话

  彭隆祥记得,解剖的第二天——12月15日,女尸解剖后座谈会在湖南宾馆召开。此时已调京任国务院业务组副组长的华国锋同志回到湖南,他观看了女尸解剖后,出席了15日的座谈会。

  这之前,他与周恩来、李先念都作出过保护女尸的批示。这次会议上,华国锋仍然是一贯的平实、和蔼、民主之风。专家们争论问题,他也如普通人插上两句,表示自己的看法:

  “帛画中画的这个老太婆拄着拐杖,出土器物也有手杖,各科检查都证明死亡年龄不超过50岁。若无病变,不会拄拐杖。”

  有人说,死者有可能是自杀,如吊颈。华国锋却不认同,就插话说:“若吊颈,颈部多充血。”

  谈到棺水时,专家们有好几种意见。华国锋却有自己的见解:“棺内水肯定不会是人体排出的。讲外面渗透进去的,也站不住脚。燃化部石油化工所化验里面放了酒、汞,棺材下还压了硃砂。竹笥里也有米酒、白酒、温酒,好多种酒名。”

  正式讲话时,他表现得非常谦虚,话也说得实在:“我是来学习的。这具尸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央领导同志、总理很重视很关心。二千多年尸体保存得这样完好,全世界没有。前段电影一放,香港一百多万人看了。日本记者上次来定要看,没有让他们看。只接待了三个代表团。巴卢库(罗马尼亚国防部长)、宾努(柬埔寨亲王)、比斯塔(尼泊尔首相)他们来了,讲安排参观马王堆文物,都高兴极了。日本直接从电影拍下镜头展览卖票赚钱。这次解剖,总理批示,王冶秋同志坐镇,还请了各方面的同志参加。郭老更是关心此事。如能把解剖材料很好整理,又会轰动世界。”

  “在科学研究上,这是一极好机会。由于中央领导同志关怀,各地同志来了,又加上湖南医务人员共同努力,解剖情况很好。你们过去不相信内脏保存如此完好,我们更不敢不相信,以为一定乱糟糟的。”

  ……

  “解剖只是把东西拿出来了,还有很多研究工作,在这个意义上说,后面任务很艰巨。要努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有些问题不能过早作结论。如死因,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从很多证据来说明问题,通过这次解剖可得出很多研究成果。这个成果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有医学方面的,也有考古方面的,希望大家开动脑筋想有哪些研究项目,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将来发表的报告,要代表中国的研究水平。”

  “讨论中有争论是好事。但事实一定要搞清楚,要切合实际,要扎实。没有正式查明的东西就不要说。”

  “还有些工作也要配合上,如说丝绸保养问题,还要继续研究。”

  ……

  4  夏鼐的“条子”

  彭隆祥搬出一部《马王堆汉墓研究·女尸》,告诉记者,这是西汉女尸初步研究成果。其中有他的两篇论文,一是《病理变化及死因分析》,二是《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古尸论研究祖国医学遗产的意义》。

  他说,自确定他主刀后,中国考古所夏鼐所长就递给一张条子,上面是5部英文书目,都是国外关于古病理学研究方面的著作。“看这张条子,不是夏老临时写的,应该是在北京就写好了的。他不仅对女尸病理研究有着信心,更对开辟我国古病理学研究寄托希望。”解剖前,还专门找彭隆祥谈话,一种考古专家和医学家的交流。

  医学专家没有辜负领导和考古学家的期望,对女尸作出了精细的诊断: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严重冠心病、全身多处动脉粥样硬化。总胆管内有一块蚕豆大的胆结石,肝管内也有一块黄豆大的结石。食道和胃、大小肠内有甜瓜子138颗半,说明她是在吃过甜瓜后引发胆绞痛,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猝死。在老太太身上发现了血吸虫卵,这种病原来医学上称为日本血吸虫病,因日本学者发现而得名,最早援引的病例是1904年的。这一下印证了我国早期医药著作《内经》、《千金药方》中对血吸虫病的论断,把时间提早了2000年。其中还有许多发现填补了医学领域的空白。

  就他自己来说,更没有让夏鼐失望。作为中国古代病理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不仅取得了书中这两项成果。而且在上个世纪80年代,登上了国际古病理学学术讲坛,作了被国外权威专家称之为“最有意义”的报告。

  彭隆祥告诉记者,其实对马王堆女尸的研究还有许多课题,如对古人的DNA、RNA研究等。“马王堆”不仅是湖南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医学科研的宝库。

分享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