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和情人有关的节日,剩男剩女总是被拿出来说事。这说明在一个大部分人都结婚的社会里,不结婚的人是要被非议被挤压。为什么这些非议大多围绕女人,而非男人呢?对晚婚或不结婚的女人进行“围剿”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现象,因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就是:为人妻和为人母。只要不服从这种期待的女人,一定会遭非议。但是,只要女人能够养得活自己,就一定会出现不结婚的女人。
欧美一直是不婚女人的沃土。在瑞士瓦尔登,1860年50岁仍然未婚的女人甚至达到48%。1851年英国的人口调查发现,竟然有100万25岁以上也还没有结婚的女人,当时的英国社会炸开了锅。英国的议会辩论上甚至有人提议:把这些多余的女人送到荒岛去。无独有偶,在十八世纪,美国不结婚的女人大幅增长,美国也有人叫嚣要把这些多余的女人送到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去,因为那里男人多。
当时的西方社会,对不结婚的女人进行了边缘化,比如把她们称为spinster(老处女),认为她们是找不到男人或者是不愿意找男人的怪物。流行文化认为,不结婚的女人要么都是沮丧的有问题的,要么是不完整的。不结婚的女人容易得病,容易患“阴道萎缩症”,女人再不降低要求,就找不到老公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伴随西方社会传统家庭的解体,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如出现了双职工家庭、同性恋、单身等新式家庭,社会对不结婚的女人的偏见开始逐渐消除。
相比之下,婚姻在亚洲一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生活方式。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亚洲社会基本无法给女人提供工作机会。
时至今日,婚姻仍然是亚洲女人占主导地位的生活方式吗?2011年8月11日英国的《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题为《亚洲孤独的心》的封面文章。该文章指出,亚洲女人以迅猛之势拒绝婚姻。根据该文章,几乎有三分之一的30出头的日本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这里面可能有一半人将终身不婚。超过五分之一的35岁至40岁之间的台湾女性依旧保持单身,其中大部分会选择不结婚。在曼谷,有20%的介于40岁~44岁之间的大龄女性没有结婚。高知女性的增多,也导致了结婚率的下降。因为亚洲的高知女性是最不愿意结婚的一个群体。该文也指出,目前不婚潮尚未影响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巨头,但这一趋势极可能席卷这两个国家。那么,“剩女”是中国晚婚或不婚潮的开始吗?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