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姜姿 文建美 整理报道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
时光悄然无声,瑞雪欣然飘落,转眼间就进入了寒冬时节。当我们感受到冬意渐浓的气息时,也迎来了2018年最后一个节气——冬至。
冬至至,数九始。一年中最寒冷时段来了。湖南这些民族的冬至习俗,你知道几个?
苗族
苗族人民善于歌舞,歌舞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2010年人口普查,湖南苗族人口在全国苗族人口中排第二,主要分布在湘西州、怀化市和邵阳市。
苗族称冬至为“过冬”,苗历新年通常在冬至前一天,冬至到了也就意味着苗年来了。冬至日,各家各户杀猪、打糍粑、腌制腊肉、灌香肠,备足糯米酒(甜酒)、包谷酒等,寨子里的人一起吃团圆饭。
此外,苗族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冬至习俗。将过岗龙藤、杉树叶、菖蒲三样捆在一起挂于门上方。
用五色纸剪成古币长钱形状,在堂屋正中设龙穴,将盛了取自东方水井的龙碗置于穴内,用雕刻有太极图的石板密封。寓意财丁两旺。
侗族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侗族在湖南省内主要分布于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冬至,这天所有侗族人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冬至节要摘冬至茶做油茶,那时采摘的茶最入味,更重要的是吃冬至肉。
到冬至节那天,团寨里会有人杀猪,请寨子里的人“呷冬至肉”。过年杀年猪,谁家杀年猪,全团寨的人男女老少都去“呷年猪”。谁家吃的人少,是很没脸面的。
侗族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侗不离鱼”的饮食习惯,食油茶、黑糯米饭和“腊也”(合拢饭)的食风。尤其冻鱼是过侗年少不了的美味佳肴,其味道鲜美,甜而略酸,麻辣适度,十分开胃。腌鱼、腌肉既可生吃,也可熟吃。
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白族在湖南省内主要分布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有7个白族乡。
白族传统节日祭祖节,白族较大的村寨一般建有宗祠,又称家庙。每到冬至节日,男女老幼着盛装,在祠堂聚会,杀猪宰羊,敬祭本主,举行赛神活动,跳杖鼓舞,大摆筵席。
白族有句俗话说:冬大年小。人们认为,按中国上古的白族历法,一年为十个月,十一月便是第二年的岁首,故冬大。因这个季节为农闲粮盈期,青年们多选冬至天商订婚事。这天,各个白族村庄都沉浸在节日气氛中。
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土家族在湖南省内主要分布于湘西州和张家界市。
土家人“赶火”闹冬至。“冬至大如年”,在武陵源区溪布老街,冬至又被视为土家情人节,是土家年轻人浪漫的盛会。当地百余位土家族民俗艺人向世人展示了土家族的火龙、火咒、火海、火技。除了场景壮观的香火龙外,还上演了摸米火塘会,街区居民、民间艺人和海内外游客围绕12个生肖火塘载歌载舞、把酒言欢,期盼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汉族
湖南长沙株洲等地汉族,冬至的习俗是吃八宝糯米饭或者糯米糍粑。选糯米、桂圆肉(龙眼肉)、红枣、莲子、杞子、核桃仁、松子、山药和冰糖,将材料混合同糯米蒸熟,也可淋上用牛奶或豆浆加雪耳煮成的甜汁进食。
冬至日,又有制“冬至肉”的说法。汉族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腐乳在湖南很多方言称“猫乳”,因为在湖南汉语方言当中“腐”和“虎”同音,人们忌讳说凶猛动物,而猫和虎很像,遂称“猫乳”,反映一种趋吉避凶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