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万元存了三年,不仅没有利息,还少了我25元。”3月5日,80岁老人孙达明冒雨来到潇湘晨报社,从有点陈旧的黄色环保袋里翻出银行存折,向记者叙述着他的遭遇。
3年利息打了水漂
2011年2月6日,孙达明老人去车站北路的邮政储蓄银行丝茅冲支行,将原来存于该行的4万元进行转存,却在工作人员的推介下买了一份某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
“当时我想把这4万元再存两年,但柜台里的工作人员要我存三年,说存三年利息高。”孙达明说,“我对他们挺信任的,也就没有多想,但我再三强调,只存三年。”
2014年2月6日,孙达明准备将这笔存款取出来,但银行工作人员却说要过几天才能取,并且收回了他的保单,还复印了他和老伴的身份证,给他开了一张“邮政代理保险客户满期金兑付(犹豫期撤单)资料审核清单”证明。
过了一两天,孙达明接到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问他是不是要把钱取出来。“三年都到了,当然要取出来。”孙达明这样回复。
2月12日,孙达明再次来到银行取钱时,却吃惊地发现:三年前存入银行的4万元,不仅没有利息,反而本钱都变少了,只有39975.73元。如果按照三年期定存基准利率,4万元存款三年利息都有5000多元。
这让孙达明十分气愤,去找银行理论,工作人员却让他打保险公司电话,保险公司也只是说6月还有一次分红。
“超龄”保单竟然投保成功?
该保险公司官网显示,孙达明所投的保险(分红型)产品,投保人年龄范围最高可达75周岁,可选择5年、6年、10年;满期给付,周年红利,保全资产。
记者发现,即使不是被误导,但2011年购买该保险时,孙达明已经有77岁,明显超出了该保险“最高75周岁”的投保范围,那么他的保单又是怎样购买成功的呢?
3月7日,记者陪同孙达明再次来到邮储银行丝茅冲支行,一位刘姓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接待。
“我们没有查到你购买保险的记录,也没有进行登记,具体要找保险公司。”这位工作人员经过查询后表示。
对于那份“邮政代理保险客户满期金兑付(犹豫期撤单)资料审核清单”,该工作人员的说法是——“当时也不是我办理的,找我也没有用,具体还得找保险公司。”
随后,孙达明和记者又冒雨来到该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也没有得到明确答复,甚至连一份投诉回执单也没有。
“我们只是接待部门,并不清楚投保年限规定,销售部门才清楚。”负责接待投诉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只是负责接待,了解情况,并没有处理的权限,登记后我们会交给银保部门。”
究竟这份“超龄”保单是怎样投保成功的,取款又怎么变成了“犹豫期撤单”,银行工作人员到底有没有忽悠……我们将保持继续关注。
延伸阅读
“存单变保单”仍是维权重灾区
事实上,孙达明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日本报接到多位读者投诉该保险商品,都是中老年人或者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他们对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并不熟悉,很多人甚至对保险没有概念,签字后都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保险。
1月底中国保监会网站发布的《关于2013年保险消费者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2013年保监会和各保监局收到涉及人身险公司的投诉12228件。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误导销售屡罚屡犯,银保产品的“隐形”激励制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并利用了客户对银行的信任。
针对存单变保单,销售误导、片面夸大收益等保险业乱象,监管层曾出台一系列监管政策。然而,由于保险公司和银行重视不够、制度执行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明确等原因,销售误导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根治,在某些领域甚至愈演愈烈。
1月16日,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通知已经从简单的定性转变为更严格的定量标准上。比如,对于“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或期交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0周岁”的情况,不得通过系统自动核保现场出单,应将保单材料转至保险公司,经核保人员核保后,由保险公司出单。 中国保监会湖南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市民遭遇保险欺骗、误导消费可投诉该局维权热线12378进行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