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草,湖南珍稀特有植物,唇形科喜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花萼钟形,小坚果卵珠形。其“近亲”有薄荷、紫苏、薰衣草等。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1918 年8月,奥地利传教士、植物学家韩马迪(Handel-Mazzetti),在湖南西南部的武冈云山,发现了一种新的唇形科植物,他将其命名为 “Ombrocharis dulcis”(后被译为“喜雨草”),并于1936年作为一个新属、新种发表在《中国植物志要》。
之后的岁月里,这种柔弱的草,却在人们视线里消失,踪迹全无。美丽的“喜雨草”,难道灭绝了吗?
1月6日,记者在采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喻勋林教授时意外获悉,在近日鉴定野外采集拍摄到的植物时,发现了喜雨草的野生植株。这是喜雨草百年前首次被发现后,再次重现人间。
发现
自18世纪开始,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植物学家、园艺工作者来到中国,进行植物资源的调查、采集,其中就有奥地利植物学家韩马迪。
1917年秋天,韩马迪从贵州进入湖南武冈,开湖南近代植物学调查研究之先河。武冈云山良好的森林植被和特殊的植物种类,给韩马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8年8月4日和8日,韩马迪两次在云山采到喜雨草标本。由于当时中国已正式对德国、奥地利宣战,韩马迪回国后,一直潜心研究采自中国的植物,出版了7卷《中国植物志要》。
“失踪”
喜雨草之所以被国内外植物学家所重视,是因为它是唇形科的一个单种属植物,即属于唇形科喜雨草属,仅喜雨草一个种,且目前仅有产于湖南武冈云山的标本,只有少量几份,保存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植物标本馆和英国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
197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65卷唇形科,根据原始文献,收录了喜雨草这个湖南特有属、种,并在其中标注:“标本未见,摘自原描写。” 1992年,我国唇形科专家吴征镒院士到维也纳大学植物标本馆,看到了喜雨草标本,确认喜雨草是一个很特殊的属、种。
近几十年来,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及外省的一些植物专家学者,多次到武冈云山等湘西南山区,寻找喜雨草活植株,却遍寻不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