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60多年的浏阳古乐奏响,身着汉服的舞生行迎神礼。 长沙晚报通讯员彭红霞 摄
长沙晚报讯(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罗定坤 肖雪 袁村平)“咚,咚咚——”前日18时35分,浏阳市城区圭斋东路浏阳文庙内,革鼓响起,声传四方——穿着汉服的舞生和幼童,将迎神礼和开笔礼等内容按照古制表演出来,重现穿越历史的浏阳古乐。
这是继1948年浏阳文庙举行祭孔大典后,尘封67年并濒临失传的浏阳古乐首次公开亮相,重新回响在世人面前的“浏阳古乐”是清道光年间至解放前夕,浏阳文庙祭祀孔子的专用古乐。它融乐、舞、歌、礼于一体,是我国民间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孔仪式音乐遗产,曾与山东曲阜孔庙古乐齐名。去年,浏阳古乐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行迎神礼——”通赞高唱,宣布祭典开始。由乐生操作的二十多种古乐响起,礼生喊礼,主祭官们行礼仰望孔子,舞生起舞,歌生唱曲,庄重肃穆。参与展演的有80个成年人和20个小孩,20多种乐器仅为浏阳祭孔古乐乐器的一部分,全是从山东曲阜定制而来,礼生、执事生、舞生、乐生、歌生、幼儿等表演者的衣服都是严格按照明代的汉服制作而成。
现场,一种叫“柷”(zhu)的乐器奏响开篇,十二个编钟(春祭十二个、秋祭二十四个)、匏埙、土埙、石罄、琴瑟、箫笛等乐器,通过打击、吹弹调和音阶汇合演奏;一手执斧、一手拿盾的舞生们则翩翩起舞,寓意“有文有武方为国”。
“朱砂——启智——”下方,20名身着蓝色汉服的幼童在老师带领下,开始了少儿识字洗礼的开笔礼展示。幼童们先行一礼,齐道“谢父母养育之恩,谢老师教导之恩”,再行鞠躬礼。开笔礼上,每个幼童额头中间都点上一颗朱砂,寓意“好好读书”。
浏阳市文体广播电视局负责人表示,整个祭孔古乐表演分为六大篇章,按照流程完整表演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此次仅是部分展演,下次秋祭规模将更大,形制也更加完整。“浏阳古乐有望成为彰显浏阳地域文化软实力的一张新名片。” 浏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旭表示。(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