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打工旅游,您怎么看?
浏阳日报记者张玲
去年,通过《英国外教浏阳河边端着棋盘找人切磋》的报道,记者认识了英国人Damon。他就过着这种“打工旅游”的生活,他在浏阳一中当外教,他吃浏阳辣椒,学讲浏阳话,他还有好几位浏阳朋友。但今年,他却启程去了重庆。他的朋友吴静笑说,他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一直在外漂泊,每年就回家一两次,很多人对这种生活有些抵触。徐建华计划“打工旅游”时,就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她为此不得已在家中逗留了一年。“是我一直坚持,最后才得到家人的认可。”
“我非常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向往。”爆料人李先生是公职人员,在机关单位工作,他表示如果他的工作可以像医生一样有一个“资质证件”,他可能也会选择像她那样,勇敢走出去。“总是呆在一个地方,体验的太少。”
市民吴先生却表达他的看法:中国人对于家庭十分看重,事业前途、身份地位、爱情家庭等等只要脱离常规轨道,就会触不可及。“这一切都放得下吗?考虑过父母、家人的看法吗?考虑过家庭和社会责任吗?考虑过在另一个城市,一切都要重新来过,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