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已于4月28日正式启动,现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大赛官网:https://hpzg.rednet.cn/)。在作品征集期内,策划“网络评论方法论”专题,将通过对判断选题价值、确定文章立意、形成有效论证、找到关键论据等基本写作环节的常识性探讨,为广大网络评论写作者拓展思路而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本文关键词:大事看评论

  □沈彬(澎湃首席评论员)

  网络评论,是新闻的旧样式,也是基于网络传播的新产品。要打造好网络评论这个互联网新产品,评论人应该有“产品经理”的意识,写作是智力创作过程,也是一个产品生产的过程。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网络评论产品的用户心态、传播规律,完成从报纸的“楷体字”评论向赛博空间评论的转换。

  从网络应用场景以及“客户体验”角度来说,用户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争议性问题,有着急迫的表达欲望,而这种需求往往是通过转发广义上的言论产品实现的。网络评论天然具有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等特征,相较其他新闻产品有着更强的态度感,所以,“大事看评论”是公众对新闻产品的刚需,也是机构媒体当仁不让的责任所在。在关键时刻,不失声,不缺位,提供鲜明的观点,满足公众传情达意、宣泄情感的需要。

  新媒体的最大特色之一在于“受众赋权”,受众不再是过去被动的“单向度”信息接受者,而逐步成为信息生成、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新闻评论产品,要积极回应公众的“可交付”“可表态”的诉求,反过来说,每每大事件之后,评论产品能形成刷屏效应,也说明这些新闻产品正好满足了公众的“交付”刚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为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指导,也当然是网络评论工作的方法论指导。

  首先,评论引领舆论,要体现在“时”上,就是速度。要在弄清事实、站稳立场的情况之下,走在舆论形成的前头,只有领跑才能引领舆论。2020年8月11日中午,新华社刊发了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的新闻,澎湃新闻马上组织撰写相关评论《节约每一粒粮食:居安思危,惜食有食》,在下午3点前刊发,成为主流机构媒体中第一篇相关评论,短短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写、编、审、校的流程,评论也起到了非常好的舆论引领作用。

  快发、早发,才能占据互联网传播的上风位。网络评论早发与晚发,相差可能只有一个小时,却有着领跑和跟随者的差别。很多公共事件的权威的信息披露,往往发生在深夜,甚至是凌晨。新闻事件在“加夜班”,需要评论人拿出十二分的敬业精神,及时回应,及时推出新闻产品。

  其次,要让网络评论引领舆论,需要一定“量”的支撑,也要把握好“度”。既要通过发表的“量”达到传播的“效”,通过宽频道、大版面,实现广覆盖;也要把握好“度”,避免被舆论牵着鼻子走。

  2020年杭州来女士被害案,公众关注,案情迁延,其中也出现“凶杀娱乐化”、误认为警方办案不力等舆情。针对这些情况,澎湃新闻适时发声,针对舆论场里的“新动向”,一事一议,先后发表《19天的搜寻,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犯罪的震慑》《来女士失踪案也是一堂新闻伦理课》《“失踪女子案”:说与不说的边界是良心、国法》《把“杀妻案”娱乐化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等评论,做到有的放矢,箭无虚发。摆事实,讲道理,将案件的舆情引向尊重生命、尊重法治,既是亮明了负责任的媒体的态度,也是发挥引领作用,避免舆论在泥坑里狂欢。

  从新闻产品的角度,从传播规律的角度,做到适时发声,有效发声,精准把握时机和节奏、力度和分寸,到位不越位。对于敏感事件及时、适时表态引领,有态度、有温度、有高度,受众是会感受到媒体的品格的,也会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舆论场在改变,评论人的写作也需要改变,跟上世风人情,跟上新的传播渠道、应用场景,从立论之初,就站在打造新闻产品的角度,把握时度效,让网络评论更有力量。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