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疫情以来,金融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明显缓解,过去众多贷款难的小微企业也获得了普惠金融的支持。“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

  “2020年末,全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上年末下降了0.51个百分点,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金融系统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圆满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在1月1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曾介绍道。

  去年,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这让诸多企业熬过了疫情寒冬,甚至实现逆势增长。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去年他曾在浙江和湖南参加了两次调研,各地座谈时,民营企业家都提到,2020年融资成本大幅下降、难度大大减轻,是多年来未见的重大进展。

  2020年,面对突入其来的疫情,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出台30条金融支持政策措施、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一系列支持措施,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金融服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疫情有效控制、经济企稳回升下,如何继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已成为业界讨论的重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黄益平具体提出两点:一是继续实施2020年人民银行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工具支持力度保持不变。同时,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支持商业银行扩大“三农”、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投放,鼓励银行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水平,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更多以商业可持续原则、市场化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在2020年的金融实践中,“小微企业”获得诸多支持。

  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30.9%,较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8.1个百分点。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五家大型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更是接近59%,远高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增加40%要求。

  贷款总量大幅增加的同时,贷款利率则在降低。初步测算,2020年新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5.88%,比2019年下降0.82个百分点。2020年12月末,全国有贷款的小微企业户数已达2573万户,同比增加461万户。同时,首次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户数及获得信用贷款的比例也明显增加。

  “十四五”期间,对“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如何延续?有声音指出,普惠金融还需大力发展。

  据人民网消息,全国政协常委宋海建议,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精准对接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需求。重点是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定位于专注微型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它们开设网点、流动性支持、资本补充、信贷额度、定向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给予全面倾斜。

  据上观新闻消息,上海社科院原院长、研究员张道根提出,“十四五”我国要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75%以上贷款流向国有企业,15%以上流向大型非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只能转向影子银行获得融资,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于10%(15%左右)。“十四五”时期要用大力气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如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将明晰更多政策方向,为实体经济注入信心。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