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支付宝发布端午夜经济报告,长沙都正街以黑马之势跃居全国十大夜市第二名,也是湖南唯一上榜夜市。
从一条破旧老街,“逆袭”为宜古宜今的魅力街区,这都得益于长沙近年来持续创新、大力推进的“有机更新”工作。
2013年,芙蓉区在全省首开先河,启动都正街“有机棚改”,不搞大拆大建,以改善居住环境为首要原则,在原址上做起了“外科手术”,实现了棚户区改造与旧城文脉保护有机结合。
2018年,芙蓉区启动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从“有机棚改”到“有机更新”,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民本内涵。今年初,改造完成的白果园化龙池成了又一“网红”打卡点,也成为全市“有机更新”的优秀范本。
老街承载城市记忆和文脉
古城长沙,三千年底蕴。
然而,经过历史变迁,不少隐匿于城市核心城区的背街小巷、老旧社区,没落成城市的一块“伤疤”。
都正街曾有号称长沙文化地标的古城南书院和文昌阁,有作为善化县政治、军事中心的善化县署和都司衙署,有被封为“定湘王庙”的善化县城隍庙,还有着祭祀湖湘餐饮业祖师的詹王宫……小小地块,浓缩了老长沙的文脉精华。
然而,煤气无法到户,自来水没有分户,道路狭窄坑洼,电线缠绕如蛛网,安全隐患随处可见,老街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都正街的“没落”并非孤例,数百米之外的白果园化龙池片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更新”势在必行,甚至可说是迫在眉睫。
保护与发展两全其美
一座城市,历经岁月洗礼,“肌体”逐渐老去、退化。如果推倒重来,大拆大建,形象是时尚了,“历史的痕迹”却没了。如何让百姓既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又享受曾经的“味道”?
近年来,长沙基于城市经济发展实情,深挖历史文脉根基,探索出了一个“独家解题思路”——将“以民为本、宜居为先”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城市有机更新之路。
在都正街有机棚改中,芙蓉区通过拆除违建,打通消防通道;危房按原址、原面积、原性质改建;电线入地,容量扩增;麻石青砖铺路,道路一新;下水管网扩容换新,小巷告别“肠梗阻”。此后,按老街风貌,政府又对房屋外立面进行了修复式改造,同时引导居民改建危房。
2018年3月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在“旧城改造”中引入“有机更新”理念,在老城区5.6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试点,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长沙历史城区和岳麓山历史风貌核心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有机更新的工作目标。
在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中,这一理念更是被深入贯彻,芙蓉区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三留三改三拆”的原则:即留住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脉精髓、留住城市发展的风格脉络;改造乱象提升品质、改换设施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宜居惠民;“三拆”,即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拆通街巷消防道路、拆去破旧安全隐患。
连日来,流连老街的道哥看到了如下场景:拆除了违章和围墙,街巷交通微循环被打通,营造出曲径通幽的美感;小巷深处,居民们搬出自家开得正好的花装点公共空间;曾经垃圾遍地的耕耘圃化身游园,新建的戏台成了街坊才艺大舞台……
正如长沙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著名建筑师杨建觉所说,城市有机更新项目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够有尊严地在城市生活,让新的生活在老街上发生。”
26条特色街巷各自精彩
意大利里昂保留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让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和谐共存,传承了城市的文脉。
上海以石库门里弄式建筑为基础,碰撞现代商贸,改造形成城市时尚地标“上海新天地”。让古宅、古井、古店重回老街,千年老城的华丽转身,成为“有机更新”最佳注脚:将文物保护与棚户区整治结合,对许多历史旧宅进行修缮,修整好的不可移动文物又反过来继续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
我们欣喜地发现,有机更新带来了大环境的变化,更将幸福感注入到老街原住民与新街坊的岁月悠长里。
在都正街,“80后”晓武哥将自己的的汉服店打造成了长沙汉服爱好者们的集聚地;东北汉子大鹏将江湖气的“鹏派烧鸡”做得有声有色,一万多只烧鸡成为他和女友爱情的见证;“无为”书店里,年轻的合伙人被隐世而沉淀的老街气质打动,享受着慢生活……
在白果园,71岁的周罗生终于有了厨房厕所,大冬天再不用为洗澡头疼;老裁缝杨正香家,蜗居了20年的老屋变成了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新房;在苏家巷开了20多年的辉记面粉店成了“网红”,一天能卖出400多碗粉,想吃上招牌“寒菌粉”的吃货还得早早来排队……
而今的老街上,老长沙的历史脉搏强劲跳动,老街坊生活悠然自得,更有一批批与老街精神气质相契合的新街坊汇集于此,安营筑梦,一家家个性迥异却气质统一的小店为老街注入新活力。
近几年,芙蓉区持续发力城市有机更新及特色街巷建设,完成了26条特色街巷打造。道哥从芙蓉区城市人居环境局了解到,目前,蔡锷路两厢、马浏片区有机更新正在进行,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颜值满格、气质满分的老街将闪亮登场。
来源:长沙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