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景色秀美、青山环抱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湖南省政府举行户外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南退耕还林20周年建设成就。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由于历史、人口、自然等综合因素影响,森林植被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年流失表土1.7亿吨,特别是湘、资、沅、 澧“四水”及其支流上游地区陡坡垦植,水土流失尤为严重,致使洞庭湖泥沙淤积,洪涝灾害频繁。1999年,我国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8月,湖南沅陵、永顺、桑植、隆回4县纳入试点范围。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湖南省14 个市州112个县市区全面启动。
湖南省林业局局长胡长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年来,湖南累计退耕还林2159.6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8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49.17万亩、封山育林221.5万亩。累计到位国家投资超过277亿元。
退耕还林成为迄今为止湖南省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黎咸兴说,20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国家部委的精心指导下,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推动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乡村兴。
![2019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花垣县雅酉镇,退耕还林的山头,树茂林密,尽显生态之美。](http://n.sinaimg.cn/hunan/crawl/708/w550h158/20190925/b6d4-ifaench2233677.jpg)
![同一地点对比照:花垣县雅酉镇2001年退耕还林前广种薄收的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http://n.sinaimg.cn/hunan/crawl/646/w534h112/20190925/1169-ifaench2233750.jpg)
生态美——启动退耕还林以来,森林覆盖率提高6.1个百分点
黎咸兴介绍,退耕还林加快了湖南国土绿化进程,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2000 年启动退耕还林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1个百分点。荒山秃岭、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明显改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内,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退耕还林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涵养了水源,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工程区防灾减灾能力。
根据国家林草局2018年发布的《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为:涵养水源约32亿立方米/年,固土5321万吨/年,固碳266万吨/年,释氧 629万吨/年,吸收污染物21万吨/年,滞尘3490万吨/年,生态价值达1051亿元/年。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湖南省构筑森林生态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湘西地区洪涝、干旱及衍生灾害明显减少,当地老百姓说:“这就是退耕还林带来的好处。”
百姓富——310万户退耕农户获得钱粮补助,每户平均达7596元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湖南林区脱贫攻坚、群众增收致富。
在采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护等方面,退耕还林工程为社会提供了5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全省累计有310万户退耕农户获得钱粮补助,每户平均达7596元,人均2046元,缓解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程度。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湖南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把退耕还林工程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争取集中连片,向困难群众倾斜,充分利用退耕还林产业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全省新一轮退耕还林涉及贫困乡镇920个、贫困行政村11909个、贫困退耕户17940户、贫困退耕人口59484人、贫困户退耕面积66283亩;目前,已脱贫26307人。
![2001年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带动下,开发椪柑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http://n.sinaimg.cn/hunan/crawl/117/w550h367/20190925/1145-ifaench2233782.jpg)
产业旺——推广了“林竹、林油、林药、林果、林茶、林草、林旅”等经营模式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湖南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广“林竹、林油、林药、林果、林茶、林草、林旅”等经营模式,湖南全省营造经济林120万亩、油茶65万亩、楠竹150万亩、林下种草50万亩、林药85万亩,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森林旅游方兴未艾。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建成以桤木、马尾松等为主的工业原料林200余万亩;种植中药材面积达60多万亩,产值15亿元;建立猕猴桃、金秋梨等林果面积60万亩,产值达6亿元;201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旅游产值达189 亿元,退耕农户年收入的30%来自林业。
吉首市矮寨镇排兄村四组的苗族农民龙庆贤,就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受益者。
今年40岁的龙庆贤,一家6口人,2个劳动力。实施退耕还林前广种薄收, 种一亩玉米地,收入才二三百块钱,除去人工、生产等成本后所剩无几,年收入仅2560元,人均400余元,生活困难。
2002年,龙庆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种下金秋梨6.2亩。后来,在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下,龙庆贤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成立了吉首市聚贤果业农场,发展金秋梨370余亩,产量高时达70余万斤。
2017年,龙庆贤的聚贤果业农场加入吉首市金梨子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基地形式,发展主导产业金秋梨,种植金秋梨等经济林面积达2000余亩,带领周边4个村2000余名村民走上了奔小康的幸福生活。“退”出来的绿水青山,正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柘溪镇唐溪村退耕还林茶园基地。](http://n.sinaimg.cn/hunan/crawl/110/w550h360/20190925/3652-ifaench2233808.jpg)
乡村兴——带动了270多万个劳动力转移,提升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
退耕还林工程加快了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约每3亩坡耕地还林可转移1个劳动力,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了270多万个劳动力向种养殖业和经商、运输、加工业、劳务输出等领域转移。
退耕还林工程还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了耕作人口,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农民群众自觉造林、积极护林,林业生态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初,有人担心:粮食产量会不会受到影响?
实践证明,退耕还林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2018年湖南全省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488.5亿斤增加到604.6亿斤,增加116.1亿斤,增长23.8%。
黎咸兴说,未来,湖南省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巩固现有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陡坡耕地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严重石漠化耕地、易地扶贫搬迁腾退耕地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耕地等的退耕还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