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农民群体医药知识匮乏,不安全用药行为更为普遍,安全用药意识明显低于城市地区人口。农村地区假药、非法行医、不法药贩、违法医药广告现象普遍
在安徽霍邱县部分乡村卫生所,儿童患者一旦有感冒、发烧、拉肚子等症状,医生基本上是使用“三素一汤”,即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葡萄糖注射液。调查人员发现,不论什么病,农民都爱去个体小诊所,而这些小诊所最常见的用药方式就是“三素一汤”。
在农民工聚集地,费用低廉而方便的小诊所也是农民工最常去就医的地点。中国科协课题组在江苏省魏塘镇一个农民工聚集地调查发现,农民工就医一般是去非正规的小诊所,而不是去当地正规的医疗机构,由此引发的医疗事故每年都有多起,多数是在医患之间私下解决。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超过8亿人,其中又有大量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已达2亿多。由于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落后,农民群体医药知识匮乏,不安全用药行为更为普遍,安全用药意识明显低于城市地区人口。此外,农村地区假药、非法行医、不法药贩、违法医药广告现象普遍。
调查显示,33.9%接受调查的农民不知道药品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分,70%表示不能坚持按疗程服用药品,65%用药容易受周围人影响。课题组在新疆、河北、安徽和吉林等地农村调研发现,农村地区买药难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很多贫困地区平均4000多人才有一个药品销售点。农村地区药品零售网点分散、药房规模小、销售数量少、物流成本高,导致农村药品价格普遍高于城市。通过深入的访谈,课题组发现,超过三成的被访农民曾经买到过假冒伪劣药品,五成以上曾在城市就医的受访者认为农村所售药品疗效欠佳。
据安徽农村行医的赵先生介绍,每隔三五天,就有药贩子开着车到诊所、药店兜售药品,其中不少过期药或玉米面做的假药,这些不法药贩直言药品价格便宜,绝对吃不坏人。
假药、过期药泛滥与医药公司不重视农村市场药品供应不足有关,也与农村地区监管薄弱有关。违法经营企业或地下批发企业趁机进入农村药品市场,乡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及零售药店销售从城市中买来过期药以及不法分子生产的假冒伪劣药品。
此外,农村违法医药广告十分猖獗。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县级电视台每天不间断播放违法医药广告,播出时间占到电视台全部播放时间的1/3,严重误导缺乏鉴别能力的农民的用药行为。
3
专家建议广泛开展医药知识科普,鼓励零售连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建立药监、卫生、公安与工商等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
课题组认为,缺乏科学用药知识,易受广告和导购误导,医疗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城乡居民安全用药行为。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普遍认为用药缺乏有效指导。62.4%的被调查者在获取用药信息时选择询问专业医护人员,但26.9%的人表示与医生沟通不畅,医生只注重开药而不愿意回答患者的问题。近30%的患者将医生描述为“拿红包、乱开药、乱收费”的“黑心天使”。而本应有指导作用的药品说明书由于过于专业,6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能完全看懂,24.4%表示曾因为误解说明书而导致用药失误。
记者在四川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采访时发现,门诊大厅设立了一个用药咨询服务台,每天有专职执业药师为居民提供免费用药咨询,并记录在案以作分析,更好指导用药。医院没有为此增加太多成本,大约每年投入10万元。但是在全国其他医院,记者发现这类服务开展不多,也没有权威的网站可供居民免费咨询。
课题组建议政府为广泛开展医药知识科普提供制度、组织和人员保障。将医药科学知识纳入素质教育教材;从医疗机构和医疗教育机构剥离部分机构和人员,培育一批专门从事医药科普、公益咨询的独立的非营利组织;支持医学专家定期深入基层进行医药知识讲座;建立权威公信的医药知识网站,提供检索查询,进行在线医药咨询服务。
对于儿童滥用抗生素问题,课题组建议加大对儿童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工资水平,出台政策扶持儿童专用药品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健全儿童用药管理相关制度,进行定期抽查,逐步实现电子处方联网,可将目前针对大型医院抗生素的管制措施逐步推广到社区和乡村医院。
对于农村“三素一汤”、假药、过期药滥用状况,课题组建议,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鼓励医务人员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逐步将医保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零售连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建立药监、卫生、公安与工商等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大抽检力度,杜绝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农村市场,打击针对农民的虚假广告宣传活动,净化农村医药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