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流传着无数令人动容和神往的传说,即便在当今也是吸引着人们屡次前往探索她的美好,她的风景中透露着一股灵动秀气,又有一种牵动人心的质朴和厚实,人生匆匆,道路漫漫,在一路寻觅当中来到了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
2022年10月11日,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唐清元协同友人张李二位先生前往大理市周城村走访相关古迹,寻觅原始的文化印迹。
通过与村里相关负责人沟通,也根据村落现有的资料记载,周城村隶属于大理市喜洲镇,离大理古城约25公里,位于苍山云弄峰下,总辖区4.7平方公里,有214国道(滇藏路)和环村路作为村中交通,来往非常方便。现有16个小组,共约2400多户,超过1万多白族同胞在此居住生活。
村中老人说,周城本来的含义叫棕城,村子里早期种了很多棕树得名。依照《南诏奉圣乐》的典故,南诏国第六代王异牟寻在唐贞观年间曾派遣使者前往大唐献舞,所穿舞衣为扎染而成,其时的周城村已经有所建制,故周城村至少建于唐代贞观年间。
走到周城村的大门,在城楼上便会看到“周城”二字。村心广场的古戏台甚为显眼,据碑文介绍,戏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建造精美,是周城白族建筑的代表之一,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平面凸起,坐东向西,石柱上雕刻着“周常尚文礼乐宏模新景运,城不名武弦歌雅化庆升平”,戏台中央为藻井装饰,四周为条形图案。戏台前的广场是村民做买卖闲玩的场所。张先生告诉我们,近期因为客观原因,人烟稀少,晚街暂时就没有进行,以前的傍晚后才是最热闹的。古戏台前广场上南北相对的两棵大青树,高20米以上,直径约1.5米,覆盖了大半个广场,大青树于2017年10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立牌保护。
进入周城内,街巷多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地,古色古香。建筑整体以“一坊一耳”“一坊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多种建筑形式存在,附加少部分的现代建筑,但以白族传统的夯土墙面、石头砌墙为主。造型多为青瓦常规的人字屋顶,飞檐构造,青瓦覆盖,主房东向为主,单数三间或五间,木屋则都用榫卯构成。屋里门窗都用较为结实且名贵的木材,雕上麒麟、凤凰、祥云这些吉祥的图案,美轮美奂。门楼的设计就更加考究,水墨彩绘,蓝底白纹。大门底座石头凿刻,花纹各异,菱角分明,随着岁月的流失有些变得光滑,有一种历史包浆的美。
城内面积稍微宽敞一点的都有照壁的存在,多为挑檐飞角,在房屋正前伫立。照壁中间用石灰粉刷,或镶嵌大理石,四周用白族独特的手法勾勒出长方、圆形、波浪等各种图案。常书有各种语句,如“百忍家声”、“清白传家”、“紫气东来”等,后来通过请问同行的张先生,才知道照壁上隐含着主人家的姓氏。也有用抬头鹤、低头鹤写各种“福”字,寓意着福气盈门。我们常规的堪舆学术会以坐北朝南为主,而周城白族建筑的主房一般都是坐西朝东,认为向着东方就是走向光明,象征着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周城村内还有龙泉寺、银相寺、本主庙等古迹文化,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
龙泉寺位于村落中部龙泉路的巷子内,第一次来若没有人带领前行不太好找。走近大门,映入眼帘的为一高大铜制香炉,大门门楣之上书写着“龙泉寺”的金色牌匾,后藏着“三教同元”四字(不细看不容易发觉)。大门外的左侧石壁刻有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立的文字,证明龙泉寺在2020年已被列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寺的中院大殿楼上及两旁供奉有玉皇大帝及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佛像,北院供奉有道教的文昌帝君等神像;武庙供奉的关圣帝君和关平、周仓二位将军的像竟然是微笑着的模样,这个在我们周边全国各地的宗教文化里是少之又少。儒释道三教在此融合,体现出来白族人民思想境界的包容和博大。
龙泉寺现任的庙祝李卫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文献资料和文物,给我们介绍龙泉寺的历史和当地的文化故事,带我们去看相关的纸质资料、照片、青砖、琉璃瓦、牌匾等。
因为对于文物的判断我们没有专业的仪器进行精细判断,也不是专业的考古人员,只能用较为肤浅的历史知识梳理并通过肉眼来直观分析。明代的青砖和清代的青砖大体上并无明显区别,只是论工艺成熟度来说,明代略微粗糙,建造以二眠一斗为主,清代的青砖则较光滑,建造以一眠一斗为主,该处现存的都是一眠一斗。(因后期修缮,加上民族文化差异,不能完全以此为凭证)。
琉璃龙纹的运用是在明代开始盛行,之前是专用于皇宫王族建筑,现存旧瓦材质和造型也多为清代工艺。
至于寺里最古老的木雕榫卯结构有明朝的痕迹,古朴自然,张先生说是明初之物。
按照现存砖瓦及建造方式、形状,得知大理市周城村龙泉寺在明朝初期就开始修建存在,大规模成庙在清代。
另外的一座灵帝庙原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后被破坏,于2008年迁移重建。里面供奉的是周城白族人的本主神——传说斩杀蟒蛇的英雄杜朝选,也供奉了一些佛像。
另一庙景帝庙,供奉的也是本主神——周城的始祖赵木郎岗,此外,里面还供奉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药王菩萨等。
以上几处都很能体现白族的建筑风格和人文特色,是到了大理很值得去细细琢磨的景点。
大理周城的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如上所说,在建筑、扎染、音乐、宗教、民俗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大理整体的文明血浓于水,不可分割。
白族的扎染主要采用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制品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舒适,如板蓝根一类的染料还具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有益于人体健康。并且现在的扎染在古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出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白族的洞经古乐、大本曲、吹吹腔、霸王鞭等民间艺术在周城村也是得到了延续和拓展,该村屡屡有人获奖,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都有成果出现,奖状和证书很多都贴在了龙泉寺左侧走廊的墙壁上。
周城村的本主节(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栽秧会(农历四月)、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是当地最热闹和最具特色的节日,与“蝴蝶泉会”“绕三灵”和民俗“白族婚礼”“三道茶”“洞经古乐”等白族文化一同推动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现代书籍《周城文化》、《周城的扎染艺术》、《大理周城风物录》、《走进周城》、《周城村志》等也记录着周城的古今文明。
周城村于2011年获得“云南省旅游特色村”称号,2013年获得国家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称号。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天然,有着巨大的发展优势,相信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周城文明必将大放光彩。(图文: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