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将有699万多名大学毕业生,毕业人数增加和岗位需求趋紧叠加,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网友“笨笨孩儿”是2013届长沙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生,7日她向本报爆料称:望城区6日发布的政府雇员招聘公告,明确要求学历为985、211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她认为这对非985、211学校毕业生不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认为,社会公平首先应是机会公平。在就业领域,名牌大学不应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非211高校毕业生不能胜任哪些工作。所以用“院校门槛”来区别对待211和非211高校毕业生过于简单粗暴,实际上剥夺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详细]
一些用人单位规定要查“三代”。不管你已经获得了国内还是国外高校的硕士、博士学位,他看中的依然是本科学历,而且非“985”、“211”高校不要。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研究生说:这让我们这些千辛万苦考研到“985”、“211”高校的本科生情何以堪?一些好点的单位,我们连报名、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
专家测算,“211工程”院校只占全国高校总数6%,毕业生人数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10%,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罗和安认为,社会公平首先应是机会公平。在就业领域,用“院校门槛”来区别对待“985”、“211”和非“985”、“211”高校毕业生过于简单粗暴。[详细]
“会计、文秘、教师等岗位,传统上女学生有优势,但现在这些岗位,男生反而比女生更受欢迎。”江西一所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说,就他们学校而言,保守估计,今年女生就业率要比男生低20个百分点。
一些长相、身高、气质稍微逊色的女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则更难。在一些大学校园,礼仪培训成了热门活动,为找工作而美容甚至整容,已经不是新闻。[详细]
“按照岗位体检要求,我全部达标,但还是被用人单位拒绝了。”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抱怨说,一些用人单位置国家政策于不顾,把乙肝病毒携带者直接拒之门外,让他身心俱伤。
因为担心身体有“瑕疵”而失去宝贵的就业机会,一些高校还催生了“代检族”,找体检“枪手”和提供体检“枪手”的广告在校园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在现实就业中,一些身体有残疾的毕业生也无法获得与身体健康的同学同等的就业机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认为,我国对就业歧视缺乏精确界定,亦缺少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建议尽快对反就业歧视立法。[详细]
上至公有部门,下至招聘者个人都没有把就业歧视当做违反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严肃对待。这牵扯到我国反就业歧视执行中的一大难题——招聘过程中查三代的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成为公立高校乃至社会单位招聘在公平正义问题上的一个盲点。
可以说,禁令的颁布大快人心,但是去除了招聘信息上的就业歧视,社会上的就业歧视观能否去除,相关的政策能否落地仍是未知数。在非“985工程”、“211工程”就业歧视问题上,人们到底忽略了什么?
专家表示,解决就业中的三六九等的歧视问题,最主要的是把高校“一碗水端平”,在国家层面、政府层面上平等地对待各类学校,甚至是把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位置放平。在这个基础上,让各个学校平等竞争,由社会来选择与认可。“终身的‘985工程’、‘211工程’,只会不利于整个社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详细]
“在我国,就业歧视由来已久,几乎是‘死结’。”作为连续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对就业歧视问题颇为关注。他说:“就业歧视五花八门。比如,户籍、学历、学校、肤色、年龄、残障、婚姻状况、语言、财产等等,不一而足。”
省教科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呼吁取消不平等的制度、政策。他说:“就业歧视,很多也是因为一些不平等制度、政策导致的,比如,院校歧视,就与211、985的政策有关,要解决其中的问题,自然要从取消这些制度做起。”“就拿院校歧视来说,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决定了他们拥有主动权。他们在招聘信息中不提985、211高校,但在录用过程中过滤掉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三个严禁’也会变成一纸空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取消一系列导致不平等竞争的政策、制度。” [详细]
栀子花就要开了,毕业季就要到了。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一是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二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三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面对教育部的禁令,去掉几个字面上的规定容易,擦除根深蒂固的歧视性取向艰难。反思就业歧视现象,还有两个看似遥远却息息相关的层面不能不提:一是高等教育均衡化的问题。如果不是教育资源过于倾斜到211等院校,用人单位又怎会如此便利地害上“势利眼”?二是反就业歧视根本还得有赖于经济发展。就业容量上去了,挑三拣四的风习也会有所改观,这是市场供求与消费之间的基本逻辑。
眼下而言,反就业歧视,教育部的禁令表明了一种姿态,但如何从姿态走向现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详细]
反就业歧视最根本的,在于改变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教育财政投入应平衡校际差距,兼顾普通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引导各院校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