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牌遭遇人伦,母亲选择了隐瞒病情,父亲不得不面对六年隔离,运动员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残酷训练。到底是站上最高领奖台所带来的荣誉,还是人性的完整更让人动容?
在伦敦奥运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林清峰以总成绩344公斤摘得金牌。这是中国男举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接连失利之后摘得的首枚金牌。
父亲林志仁说,儿子回来后,他的心愿是让全家人补照上一张至今没有实现的“全家福”。林清峰练习举重十年来,和家人聚少离多,父子间最长一次竟有6年半没有见面,以致于在后来的比赛转播中,林志仁没有认出上场的是儿子,直到解说员报出名字时,他才发现儿子已长成这个壮小伙了。[详细]
几年前吴敏霞母亲朱金妹查出了乳腺肿瘤,家里一直瞒着她。
吴敏霞父亲说,“她外公外婆去世的消息我们都瞒着,外婆去世的时候,她好像有预感一样打电话来问我们老人好不好,我只能硬着头皮说,好好好,一切都没有问题。”
“善意的谎言”是吴敏霞父母每天生活的必须。吴父说,这是让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毕竟,孩子也不容易。”[详细]
中国运动员从小就被灌输了“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胜利”的观念,小运动员们被要求做更多的练习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他们不能和同龄的小伙伴去玩耍,没有了父母陪伴呵护的快乐童年,不能画画、听音乐、看侦探小说或者是和朋友一起聊天,每天只能与五个一起练习游泳的小伙伴被关在监狱一般的游泳馆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详细]
为何每块奥运金牌背后,都有一个冰冷的故事?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引发的是国内舆论对于金牌与人性的思考。有网友认为这是悲哀,有网友认为这是残忍。“我们的运动精神是扭曲的,荣誉感也是。从运动员到家属都是受害者。”“金牌喜悦4年,却终生愧疚。”
“奥运会应该以人为本!”这是国内媒体在多年奥运会报道之后,集体爆发出来的一种反思。有媒体在评论中,将“放大运动员痛苦家史”称为一种“变态的审美”。“运动员既真心热爱体育,更顾惜亲情、享受亲情,才是真正对奥运精神的人文诠释。”
奥运金牌关乎本国或地区的竞技体育成绩,对于任何一个参赛代表团来说都不能回避。“比如,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中国军团的主场,其重要性还上升到振奋民族士气、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层次,中国要用这次‘百年奥运’摆脱‘东亚病夫’的形象。就是这种历史情感,使全中国包括海外华人都备受鼓舞”。
然而,在“后北京奥运”时代,中国老百姓的体育观悄然发生了变化。“公众对奥运金牌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甚至中国军团能否摘得奖牌榜桂冠也已没有那么重要了;现在,老百姓更多的是以包容、平静的心态对待中国队的成绩”。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老百姓的体育观向体育本质回归,“体育不是只有金牌,体育更重要的功能是健身、娱乐和教育”[详细]
中国自古就有忠孝难两全的说法,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保护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是每个人下意识的选择,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就是这种思想,早已潜移默化。
我们的体制是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运动员属于“国家”。如果把中国运动员的成绩归属看作一场按生产要素而进行的分配,那么个人将身体作为生产资料投资,由此,可分得一块利益蛋糕。而国家将训练和后勤作为投资内容,蛋糕一刀下去,它拿得自然是大头。
正是这种有别于国外职业体育的举国体制,使得运动员无论是从身体还是从精神上都对集体产生强烈的归宿感。运动员参加比赛,他不是简单的代表自己,而是赋予了更多关于国家荣誉,民族强盛等等比简单参与、娱乐、游戏更多的内涵。这使得我们的运动员无法像国外的运动员那样展现更多个性,尽情释放个人情感。[详细]
顾拜旦曾说: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对人生而言,重要的决不是凯旋,而是战斗。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体育首先是人的体育,是每个个体生命美好的、富有创造力的展现,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挑战,是对人群合作、精诚无间的热烈追求,在体育当中,人类找到了公开释放个体生命力的最恰当载体,尽情地张扬人类力和美的一面。
体育“不是展现国家强盛的工具,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所以,让体育的归于体育,政治的归于政治。放轻松,奥运就是一场游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