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古村中,湘南桂阳的阳山古村显得格外沉静。
冬去春来五百多回,对她来说,那些血与泪、喜与悲、繁荣与衰落,都只是生命中的偶遇。
古道,通向幽静之所
最初,阳山古村背倚的骑田岭(南岭五岭之一)一片荒凉,人迹罕至。
在镇守南方的几十万秦军的脚下,跟随汉代伏波将军路德下南岭平叛大军的步伐,曲折悠长的阳山古道悄然生长。东汉,桂阳太守卫飒组织山民凿山开道,在道旁列凉亭、置邮驿,阳山古道线路固定,成为湘粤之间的重要通道。
历史浪潮波涛纷至,唐代黄巢、明代张献忠的起义军,清朝吴三桂、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军队,南来北往,东进西走,湘南边境的微名古道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越来越清晰,酸甜交织的故事相伴而生。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在山岭间流传,人们说,当年岭南的鲜甜荔枝就是经过阳山古道运送到远在长安的杨贵妃手中的。“粤盐遍湖南,肩挑贩夫益至数十万人。皆越山岭避榷税。”《桂阳直隶州志》显示,直到民国初期,小道上挑盐脚夫沉重的脚步声和苦涩的汗水味才渐渐淡去。
明弘治年间,阳山古村的创建者、七世祖何天禄中举增补为增城(广东增城县)知县,结识了退职在家的明代哲学家湛若水。二人日夜探讨静学,数日之后,何天禄做出了一个改变子孙后代命运的决定:辞官回乡办书院。
不知是被古道上的美丽风景所吸引,还是厌倦了城市的热闹喧嚣,何天禄没有回到始祖、元朝大德进士何臣定居的桂阳城蓝衣巷,而是带领家眷沿着阳山古道来到了骑田岭山脚下一个倚山面水的幽静之所——廖家湾(今阳山村)。
从此,阳山何氏的悲欢离合与阳山古道紧密相连。妻子送丈夫赴京赶考自古道出村,离别之泪沾湿萋萋芳草。太平军挟卷战争从古道入村,鲜血染红了村边的演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