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洲城长沙。山水洲城长沙。
“五一商圈”夜景。“五一商圈”夜景。

  深冬的长沙,湖光山色,幽雅恬静,穿城而过的湘江浩荡而去。

  爽朗的清晨,家住长沙天心区绿地公馆的市民樊朦朦乘坐地铁,在五一广场站下车,在一排自行车前停下,取出手机扫码,骑向了一公里外的公司;阳光和煦的午后,“全职妈妈”陈湘来到了所住小区青园街道富兴嘉城不远处的社区公园,推着婴儿车,在公园里漫步;夕阳西下,结束了一下午的阅读时光,刘星坐在轮椅上,在湖南图书馆前,打开约车APP,不一会儿,一辆无障碍车停在了他面前……

  快乐、温暖、舒适、惬意……生活在长沙,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将这些美好的词汇,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联系起来。白岩松说,观察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就看“三辆车”:自行车、残疾车和婴儿车。在长沙,平凡的幸福,就蕴含在身边的一个个微小的细节里。这些年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风云变幻,而长沙却连续13年蝉联。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
长沙的“夜”活力十足。长沙的“夜”活力十足。
日日熙攘的太平老街。日日熙攘的太平老街。

  从民意出发,以民生落脚,长沙,始终用幸福作答。如今的长沙,已成功迈入全国城市“万亿俱乐部”,2019年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7位,先后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国际殊荣。

  诸多荣誉,为何能同时花落这座既不靠海又不沿边的中部省会城市?在今年长沙提出的“四精五有”(“四精”即精准规划、精美建设、精致管理、精明增长;“五有”即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格调、有品位)发展理念与实践中,我们就能找到令人心生温暖的幸福答案。

  美 丽

  青山绿水见乡风 老城旧貌换新颜

  麓山巍巍,湘水悠悠,大自然赋予了长沙山水洲城的独特风貌,三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留存下了一批深植历史“血脉”和文化“基因”的古老街巷。

  如何在城市建设中“留住记忆”“记住乡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历史遗存,并在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去的同时,做到“硬件”与“软件”、“面子”与“里子”、“整体规划”与“细节雕琢”并重,长沙市委、市政府可谓下足了功夫。

  自2018年以来,长沙启动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探索出一条“以留为主,留改拆并重”的新路子,优化了城市空间功能,保留了老城区街巷肌理,中心城区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长沙市相关工作连续3年获得国家级表彰激励。

  2019年1月,长沙市委、市政府率先全国成立了城市人居环境局,统筹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房改造、“街区微改造”、“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

  人与城相依,“小我”与“大我”同行,这是幸福长沙的深层密码。

天心区西文庙坪项目(资料图)天心区西文庙坪项目(资料图)

  “‘道冠古今’牌坊是旧时长沙最高一级的学宫,也是祭孔和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可惜‘文夕大火’后只剩下这块牌坊了。”在西文庙坪生活了一辈子的七旬老人郭瑞怀对街巷的历史典故如数家珍。

  2018年8月,西文庙坪片区有机更新项目在居民们的殷殷期盼下启动建设。该项目东起长郡中学、西至湘江路、南临城南西路、北达人民西路。共分为四期,包括“道冠古今”牌坊、梅公馆、泉嘶井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修缮,学宫门正街、古潭街、豆豉园、白鹤巷、望岳园等历史街巷打造。现在,郭老和街坊邻居们都盼望着改造后,西文庙坪能像太平街、都正街一样变得漂亮、整洁、繁华。

长沙市历史步道示范线详细设计图。长沙市历史步道示范线详细设计图。

  “修旧如旧、传承历史。”如今,都正街、北正街、高正街、白果园、化龙池、麓山南路、白沙液街等一大批有机棚改项目,都在老城区有机更新政策的呵护下迎来了新生。长沙还规划建设64公里历史文化步道,通过可触摸的物质载体、历史故事,将长沙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串联起来,留下永恒的记忆。2014以来,长沙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7.2万户、813万平方米,20万市民“走出棚户区、走进新生活”。

  碧水蓝天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长沙市委、市政府在让居民记住乡风乡愁的同时,也不忘努力让群众看见青山绿水。

  近年来,长沙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严格实施“六控十严禁”,控尘、控车、控排、控烧、控油、控煤,严禁非法倾倒、严禁工地黄土裸露、严禁燃烧散煤、严禁露天烧烤、严禁高排放车辆进城等措施,“长沙蓝”持续霸屏。截至11月中旬,今年长沙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284天,较上年同期增加47天,优良率为90.2%。

用手机随手拍一张都是美美的“长沙蓝”。用手机随手拍一张都是美美的“长沙蓝”。

  与此同时,长沙还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控制度考核和河长制工作考核,“一江六河”全面截污。沿着湘江主轴,长沙打造了橘子洲、月亮岛等各具特色的水景观、水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市民亲水休闲场所200余处、120余公里滨水沿河河道、40余公里的湘江风光带,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乐土。

  无论是棚户改造、老城区有机更新,还是生态治理……长沙为实现城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下足“绣花功夫”,做活了“精”字文章,真正做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舒 适

  提升城市品质

  托起市民“稳稳的幸福”

  让发展更有温度,让生活更有温情,让市民享受更有质感的幸福,是长沙孜孜以求的城市理想。

  近年来,长沙多措并举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着重提升城市品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向往的城市。

  近日,家住长沙市长沙县湘龙街道湘绣社区的湘绣城业主李女士,看着家门口焕然一新的街心游园,发自心底地感叹道:“以前从没想过能够在这里散步,这里之前是块平地,设置了一个垃圾临时堆放点,到处都是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现在不仅清理完毕,还种上了树和花,环境好多了。”

  “在以前,这里是一个地埋式的垃圾站,其实就是露天的垃圾储存设施,这块空地挨着垃圾站,堆积的垃圾就多了。”湘绣社区城管专干徐俊介绍,之前业主因为垃圾站的问题常有投诉,特别是在夏天阳光暴晒下,蝇虫很多,异味很重,对周边小区居民生活影响特别大。社区和物业都进行过清理,可每次都是很快就又变得脏乱不堪。

  为了让家园变得更好,2019年8月以来,长沙县城管局、街道城管服务中心和社区一同与业主们进行多次协商,最终确定压缩式垃圾站修建及周边空地整改方案。从清运垃圾到竣工开放,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小微建设,真正让社区居民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夜行有灯,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造后的湘绣社区街心游园让人眼前一亮,成了社区邻里的休闲场所。摄影:章帝改造后的湘绣社区街心游园让人眼前一亮,成了社区邻里的休闲场所。摄影:章帝

  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怎样才能打造长沙经济新增长点和城市亮丽新名片?答案是: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和绿色发展。

  为大力推进“精美长沙”建设,努力将长沙打造为美丽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大城市,这些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走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整合地上地下立体空间资源,充分挖掘土地资源价值。

  水清岸绿,步步是景,如今美丽的圭塘河风光带成为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道绿荫夹岸的水流,还是淤泥壅塞,臭气冲鼻。而让这一切发生改变的,正是雨花区圭塘河城市生态更新项目。

圭塘河风光带。圭塘河风光带。

  雨花区圭塘河城市生态更新项目,南起圭白路,北至劳动路,东临万家丽路,西临圭塘路,全长约8.7公里,是贯穿雨花区主城区南北两极重要的生态廊道、经济廊道和文化窗口。该项目基于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作为城市滨水地区更新的主导因素,从水质提升、生态恢复、设施建设、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基层治理等角度入手,将单纯的生态修复治理融入城市滨水地区更新全过程。

  其中,井塘段总用地面积约370亩,是长沙市首个生态治理PPP项目,引入PPP社会资本约15亿元。项目将产业规划导入传统生态治理,改变传统生态建设思路,将PPP社会资本方及商业策划运营方的思路融入设计,兼顾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更大化。

  有品质的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家住圭塘河附近的徐老伯感慨: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看到现在圭塘河变了样,恢复了我儿时一般的清澈,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现在我每天来这里钓鱼,有时也带孙子到图书馆看书,如今看着眼前如画一般的圭塘河,让我感觉既舒心,又安心。

  宜 居

  15分钟生活圈

  “圈”出惬意美好新生活

  城市有需要,市民有期盼。

  步行15分钟内,画一个“圈”,在一公里内,一系列市民日常生活所需服务就能满足,这样便利的生活圈,长沙一直在努力构建。步行15分钟内,社区养老、教育、医疗、救助、购物、餐饮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正在集聚起来,让市民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便捷。

  在长沙,“15分钟便民生活圈”是幸福的“底色”。2018年以来,长沙共建成“15分钟生活圈”438个,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今年以来,长沙又紧紧围绕“菜食住行购、教科文卫体、老幼站厕园”等民生细节,打造“一圈两场三道”升级版,扩面提质“15分钟生活圈”130个,老百姓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20多项公共服务,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

  2019年1月,面积2600平方米位于坡子街道的下碧湘街生鲜市场正式营业,这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生鲜市场,一改老市场的混乱分区,并采用全透明玻璃顶棚,统一安装通风设备和50个高清摄像头。降低摊位租金价格严格把关市场环境,使下碧湘街生鲜市场每天都人头攒动。家住附近的杨娭毑笑着感叹:如今市场干净明亮,买菜既放心,又舒心。

  人间烟火气,最抚百姓心。

  “嗲嗲娭毑们,香喷喷的饭菜来喽!”中午12点,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街道砚瓦池社区德雅路边上的一家“老年食堂”内格外热闹,自从今年7月,这里的老年助餐服务启动以来,每天都有几十名老人来这里用餐。

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街道砚瓦池社区老年食堂。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街道砚瓦池社区老年食堂。

  83岁的刘光宇和几十名老年人在这里一起围着桌子吃中饭,糖醋鱼块、土豆烧肉、剁椒冬瓜、胡萝卜玉米汤,三菜一汤,这一顿饭他们只需要花8元钱。刘光宇住在德雅村附近,离“老年食堂”有两站地,自从7月份食堂开业后,他基本上每天中午都会来这里吃饭。

  砚瓦池社区是长沙深度老龄化最典型社区,这里原住民中年轻人大多搬出,留守老屋的多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45%以上,其中80岁以上老人就有280余人。为了更好满足“原居安老”,打造“15分钟养老圈”,2019年,社区将山坡上一栋两层半、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的独栋办公楼装修一新,打造成居家养老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全天对外开放,设舞蹈室、图书馆、理疗保健室、休息室、棋牌室、老街文化记忆馆等,社工和志愿者常驻中心为居民提供健康检查、理发、文艺表演等亲情服务,让砚瓦池社区的老人们聚会、休闲、娱乐不用再“翻山越岭”,家门口就能休闲散心。

  而家住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和馨园社区居民李欣,她的幸福也融在15分钟生活圈里。去年,她的小孩入读了小区新建的普惠性幼儿园,打算未来入读的小学和初中也都在家门口的社区里。

  家门口幼儿园、小学变多了,孩子入园、入学不再发愁;农贸市场经改造后明亮整洁,买菜的居民和卖菜的摊主都舒心;社区养老,温暖又方便;立体停车场“向下向上要空间”;人行道齐整无障碍,市民回家最后一公里体验更舒畅;自行车道在建设中迅速延伸,骑行者享受着更畅通安全的骑行环境……市民的幸福感,在这一点一滴的发展中,变得更深更有层次也更强烈。2019年,长沙人口净流入达23.65万,精致精美、宜居宜业的长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创业、生活、定居。

  日前,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精美长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长沙计划通过两三年时间,到2022年,构建市民参与、专家支撑、政府决策的建设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精美长沙”建设模式。

  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

一个更加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格调、有品位的长沙,值得期待。一个更加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格调、有品位的长沙,值得期待。

  一幅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一件件民生实事正落地生根,一项项民生工程如火如荼,幸福正在长沙市民的家门口不断升级。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格调、有品位的长沙,在我们身边华丽蝶变。

  来源:观潮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