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7 日下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新堡小学,朗朗的读书声从二楼的教室里传出,谭静雯老师坐在一楼的教师办公室里备课,冬天的湘西乡村有点寒冷,谭老师脚边的火盆给房间里增添了一丝温暖。这是一间由教室改成的办公室,空旷,四周的墙壁上挂满各种教学奖状,有的因为年代久远,木框上积满了灰尘。下课时间到了,谭老师起身拽着窗户边的绳子,使劲摇了几下,走廊里的铃铛发出清脆的铃声,少顷,楼梯间就响起了同学们欢快的脚步声。
新堡小学是浦市镇完小的教学点,只有一个三年级教学班,7 个学生,2 名任课老师,全校仅仅 9 个人。“ 想当年,我们这里也很辉煌的,上世纪 70 年代建校,2003 年由一家上海的企业捐资重建。那时候有高中、初中,全校师生有 300 多人,” 谭静雯介绍,“ 后来由于集中办学,生源向镇里流动,师生人数逐年减少。目前,在这里就读的学生都是离校近便的,或者负担不起去镇上就读的费用的。” 学生一天七节课,有六节主课和一节活动课。课程开设齐全,除英语外,所有科目由两个老师教授,英语则由中心完小的老师每周来校上两节课。一名老师上课期间,另一名老师就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这 7 个学生读完四年级以后再转去镇上的中心完小继续就读。
现在 7 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学生的父母在家,其他都是留守儿童。上学放学,有父母在家的就由父母接送,家里只留有爷爷奶奶的就只能自己走路,下雨时偶尔会坐公交车。中午学生就在教室午休,住得远的学生离校两公里左右,就自己早上带饭,住得近的就由家长送饭。两名老师有一个兼任负责人,负责的老师每天早上要走近一个小时的路来学校。“ 下雨便乘坐公交车,但时间上不一定凑巧能遇上公交车。其实其他各教学点情况差不多,老师普遍年纪偏大,只是有的教学点师生人数多一些,教学条件会好一点,” 今年 58 岁的谭河生老师介绍。1987 年下学期,谭河生从别的学校调到这里工作,至今已有 33 年,“ 说起来就是因为热爱,爱家乡,爱这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