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9月23日是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礼赞丰收、致敬奋斗者的日子。澎湃新闻推出“王者农民”系列报道,讲述那些新时代的农民领军人物如何踏着泥土的芬芳,在融合现代文明与农耕文化中,共创农村美好生活的故事。

赛场上的龚玉姣,正在操控一辆插秧机。 新华视点 图赛场上的龚玉姣,正在操控一辆插秧机。 新华视点 图

  当17岁的龚玉姣被裁判员点到名字的时候,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稍稍静下来,唏嘘了几秒,比赛现场转而又重新沸腾:“呦嗬,是个妹子,是个妹子!”

  白色短袖、深色棒球帽、凉鞋,轻装上阵。龚玉姣爬上一辆插秧机,一脸羞涩却未见半点慌张,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加油声,稳稳当当完成比赛。

  想想也觉得不搭调,一个未成年的姑娘,挤进近200名经验丰富的农机选手中,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农机手大赛湘鄂省际联赛。8月22日这天,湖南汉寿县毛家滩回族维吾尔自治乡的赛场上,年龄最小、唯一的女选手龚玉姣的出场,甚至让许多人忘了这是场严肃的竞赛。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9月26日在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田庄湾见到龚玉姣时,距比赛已过月余。在父母经营的稻谷加工厂房里,十多台农机整齐排列,龚玉姣摸了摸它们,又望向外面自家的2000多亩水田,满脸憧憬地说:“11月农机决赛,我要去北京拿名次。”

  最强农户

  新桥河镇田庄湾,洞庭湖平原上一个水田遍布的村庄。

  早些年,青壮农民大量出门务工,这里的农村许多田地撂荒,种了一辈子水田的老人,常无奈地望着草比人高的水田叹息。田庄湾的乡亲们说,现在外出的劳力还是不少,田和地,却都不见荒着了。

  原来,虽然村里大多数农户都不种田,或者只插上一两亩秧,但种粮大户们,把远近的田地都承包下来,龚家就是其中一户。龚玉姣的父亲龚雪平,10年前就立志“种田致富”,那时候,打工远比务农强,这个想法听起有些荒谬。10年过去,龚家承包的水田,遍布整个村庄,还延伸到镇上其他地方,1600多亩双季稻、400多亩单季稻,加起来足足2000余亩。

  在田庄湾村的厂房里,龚玉娇熟练登上一辆铲车并准备练习。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  

  当问起秘诀,龚雪平指了指他近5年来一台台攒下的农机。2008年,龚雪平开始大规模种粮,承包的水田,从几亩到几十亩。最初两口子亲力亲为,忙时雇上几个临时工,累得腰都挺不直。2013年,承包的土地破千亩,不得不依靠农用大型机械。从耕地、平地、播种、插秧,到喷药、施肥、收割和烘干,龚雪平家至今已购置了数十台总价200多万元的农机。

  这些天,益阳连续多日下起暴雨。两个月前,龚雪平家的400多亩双季稻收割完毕,但最棘手的,是现在正值单季稻抢收,1600多亩即将熟透的稻子,还泡在水里,村里的散户都在犯愁,龚家人却不紧不慢。

  龚雪平的妻子龚菊梅说,有农机在,大雨不愁。只要雨停了,前前后后,10天就能将一千多亩稻子收割装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担惊受怕。

  “往年,或多或少有洪灾、旱灾。今年,风调雨顺,是近几年来少有的丰收年。”龚菊梅觉得,选择支持丈夫的种粮事业,总算是看对了眼。

  除了种粮食,龚家把自己的农机,悉数租给附近村民,办起了大米加工厂,还创立了香米品牌,成了镇里的“最强农户”。

  “农机女王”

  玉姣是龚家的独生女。

  农机多了,龚雪平一个人开不过来,只好聘请别人来帮忙。虽说在湖南农家,女子也要分担农活,他却从未指望女儿能帮上一把。

  然而,家里的闺女,从小便表现出和别家女孩子的异常之处。在龚菊梅的眼里,玉姣在小时候,就如现在一样懂事、沉稳,从不调皮。文文静静的她,9岁时就自告奋勇帮家人洗衣服。那时候,家里总有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个子矮矮的小姑娘,就着比自己还大的搓衣板,小手慢慢将衣物洗了,拧干后惦着脚去晒。再往后,家里来十几位客人,女儿也能独自掌勺,做上两桌饭菜。

龚玉姣和她最爱的农机合影。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龚玉姣和她最爱的农机合影。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

  2013年,家里购买了第一辆插秧机,龚雪平发现,玉娇对它的兴趣,比洗衣做饭感兴趣得多。

  12岁的女孩,有很多人开始追星、学着打扮或者努力学习,争取考一个好的中学。但田庄湾的乡邻却看到,龚家的女儿,一天天目不转睛地守着插秧机,不愿走开。

  “男孩子才玩机械的嘛,没想到妹妹也玩。”亲戚朋友知道了,锁着眉直摇头。尽管如此,玉姣还是整天跟着父亲,研究怎么操控。直到有一天,她麻溜地爬上去,鼓起勇气对龚雪平说“我来试试”,这台插秧机开始成为她的玩具。

  龚玉姣觉得机械好玩。这以前,她已经成了单车、摩托车高手,压根就不像个女孩子。15岁时,玉姣决定不再念高中,希望留在农村,帮父母种田。

  这个决定,在田庄湾破了天荒。

  做母亲的,自然会训斥。龚菊梅的话劈头盖脸:“干农活累得要死,你竟然还说好玩?”在她的想法里,书读得多一点,总会好一些。可强求也没用,车送到校门,女儿就是僵持不下车,勉强念完初中,玉姣就再也不想完成父母的“高中梦”、“大学梦”了。

  2016年,益阳大水。龚家的几百亩晚稻,一粒都没收上来,保险理赔后,还损失几十万。要到手的钱,就这么溜走了。玉姣更觉得应该留在父母身边,帮他们种好田,减轻负担。

  玉娇不介意同学们背后的议论和嘲笑,也不介意“农民”的身份。跟着父亲,又先后慢慢学会了使用烘干机,驾驶小汽车、铲车,通常试上三次就会了。直到比赛归来,玉姣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女王”。龚雪平也将新购置的喷药无人机放心交给她。

  用龚菊梅的话来讲,10亩地的活儿,玉姣最快作业只需3小时,水平已跟父亲不相上下。

  两本生意经

  洞庭湖流域,有着肥沃的大平原,雨热同期的时间多,历来是鱼米之乡。可水域广、地势低,长期受洪灾的影响。龚玉姣多少听过,大灾之年闹饥荒的事。吸取的教训是,条件再怎么优越,也有吃树根和白泥的时候。

  种粮大业,对龚家人来说,一刻也不能放松。年轻人外出了,哪怕花200元一天的工钱,请到的都是50岁到60多岁的老乡,都要坚持把承包下来的田耕作完。

  45岁的龚雪平说,洞庭湖的人,大米是世世代代都要吃的,不种地就荒废了,农村人不能忘了本。

龚玉姣一家人,他们背后是今年新收的粮食。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龚玉姣一家人,他们背后是今年新收的粮食。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

  不过,这单“生意”,做的可不单是情怀。龚菊梅倒着手指算,哪怕一亩田利润50元,2000亩的体量下,也能赚10万元。而年成好的时候,一亩地纯利润可以达到800元。

  在米市上,“镉超标米”曾是当地种粮大户挥之不去的梦魇。哪个地方出了镉米,就会连累一整片,送出去都没人敢吃。为了摆脱消费者的刻板印象,龚雪平早几年就开始种“再生稻”。

  早稻割了一茬,只要水和肥足,很快就能长苗抽穗,一个半月可收割。虽然产量低,每亩仅收300公斤,但这种“无公害”大米,因不打农药、使用富硒肥,价格可以比普通米提高近一倍。

  而龚玉姣的梦想,则是希望把更多的这样的富硒大米,卖到学校去,保证孩子们吃上放心米。要想实现这个梦想,就必须把种田的事业坚持下去。

  培养好女儿,是龚家的第二本生意经。龚菊梅的性格外向,丈夫却内敛。两人在教育女儿上,分工明确。

  龚雪平觉察到,玉姣沉静,对农机感兴趣,且从小就表现出了天赋。她不玩游戏、不看电视剧,最多的时间花在厂里摆弄机械,或者用手机搜索考驾驶证的资料。因此,就少交流,亲身示范,女儿在旁慢慢看、慢慢学,钻研得透彻。

  龚菊梅则看到了女儿交际弱的一面:她容易害羞,很长时间以来不敢和外人说话,甚至连去商店购物都觉得畏缩;她常躲到房间里,刷着手机,看的也无非是农机操作。

  如此,除了不娇生惯养,龚菊梅有意识地培养女儿的交际能力。做生意、谈业务,总是拉着她一起。“将来她要接班,她必须内外都会。”

  “拿第一名”

  田庄湾村里,说起龚家,许多人表示不解。

  比如,农村人有钱了,第一时间想着修个漂亮房子。龚家人,却把钱投到田里,用到机械上。龚玉姣给出的回复,是“提高生产力”,没人听得懂。

  其实更多人不知道的,是玉姣拒绝了父母在市区给自己买房的想法。理由是,自己虽然没有完成父母的“大学梦”,但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也要争口气,比别家的孩子做得更优秀。

龚菊梅展示远程收割操控系统。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龚菊梅展示远程收割操控系统。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

  “这孩子,太好强。”邻里评论说。未满18岁、貌不出众、假小子性格,竟然敢去挑战经验丰富的老农机手,要知道,这次中国农机手大赛湘鄂省际联赛,年龄最大的老手,有65岁,“闭着眼睛都能开农机”。

  这次比赛,玉娇和父亲龚雪平及另一名雇员,三人以团体名义报名参加的,由于拿到了农机大赛预选赛的前30名,龚家的团队获得了参加今年11月份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

  “我不服气。”玉姣很气愤,“比赛用的插秧机、收割机,是我从来没有操作过的。” 虽然现场收到的鼓励此起彼伏,回到家后,她一直心有不甘。

  而比赛比赛,在龚雪平看来,比赛之外的交流和学习更重要。这一次,完赛后回来,他立马将“粮友”推荐的智能设备,装在了10台收割机上。“在家里就能远程操作农机,以后收割稻子,家门都不用出了。”龚雪平说,农业要做大做强,一定离不开科学。现在市场上只要新出的机器,他看到了一定会买回来装备。

  龚雪平希望,没过过苦日子的女儿,未来能见到一个真正富庶、崭新的农村。这和玉姣的愿景相差无几:农田不怕天灾,机械能更快一点,把父母的事业一直做下去。

  龚玉姣说,这次比赛让她了解了规则、熟悉了比赛器械,到时候一定会去北京参加总决赛,拿一个好名次,如果可能的话,就拿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