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视患者为至亲,感谢他比挂号难

  “上医治病,官贵乞儿,孤寡贫老,亲疏远近,谨如至亲;瞬命咳涕,肿毒疮疡,岩痰膏肓,感为己身。”这便是对刘老行医的最佳写照。

  刘老的大弟子、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主任卜献春教授告诉记者,他自1985年跟随刘老看门诊,至今已30年,最让他感动的不是刘老的医技,而是刘老的医德。

  卜献春还记得,曾经有一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中年男性患者,出现在刘老的诊室门口。这名男子来自偏远农村,外伤后导致头痛、头晕时常发作,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病发后不能劳作,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了解情况后,刘老没收他任何费用,并给他开了两张处方:一张发作时急用,一张平时调治之用,方中但凡名贵药材全部替换成可替代的草药。走时,刘老还请其吃了饭,为他买了返程车票。后来,男子痊愈后特意送来一块写着“华佗在世、妙手回春”的匾。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刘老一直体恤患者疾苦,他的处方价格便宜、效果显著,患者都赞他是‘苍生大医’。”卜献春告诉记者,刘老能用便宜的药绝不用贵药代替;考虑患者挂号困难,对于临时病情变化者常开两张处方,一张治疗急症,一张调治之用。

  医院考虑到刘老年纪大了,每日上午的门诊限号20个,但只要有病人找上门来,刘老都会尽力给病人看完,因此每次都看30个以上,下班时已过了饭点。

  “虽然刘老的号很难挂,但比起挂号来说,感谢刘老更难。”在采访中,不少经刘老治疗病愈的患者这样告诉记者。刘老的学生也向记者证实,刘老拒收红包是经常的事。他拒收的最大红包有多大?记者也被吓到了,不是几十几千几万,也不是几十万上百万,而是几十个亿!更让人震惊的是,那还不是人民币,是美元!

  原来,2003年上半年,刘老治好了某位富商的病。此前这位富商已在好多个国家和地区求诊过,但都没什么起色。于是,他发心愿“谁治好他的病,他愿意拿出一半家产来感谢。”后来,当刘老治好了他的病时,他硬要将自己的一半家产给刘老,遭到刘老的拒绝;富商又提出为刘老建一所医院,刘老也断然拒绝。最后,富商只好将一半的家产捐给了国际慈善机构。

   家风:至今住在数十年前分配的小居室里

  “刘老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终身的榜样。”刘老的学术传人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学术带头人周慎教授告诉记者,刘老常教导他们,医生是至真至善的职业,应以学术研究为本,对待病人要全心全意。

  全心全意对待病人已融入了刘老的血液,也感染了刘老身边的每一位医护人员。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现任主任伍大华教授也是刘老的弟子,她告诉记者,数十年来,刘老一直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对待病人耐心、细心,处方用药尽量精简,减轻病人负担。

  “我们选择工作岗位时都会征求刘老意见,刘老总是提出最好从事学术研究,多临床、多实践,尽量不做行政工作,不谋权财。”周慎说,他和卜献春等都有机会从事管理工作,但受刘老的影响,他们都选择了以临床为主,担任临床科室主任。

  “从医者,不要多买田,不准开药铺。”这是刘氏家风中代代相传的这13个字,对此,卜献春一直都在揣摩这句话,他认为田多了,靠收租吃饭,谁还会辛苦看病,风里来雨里去?自古开药铺没有不赚钱的,钱多了,谁还会在油灯下钻研苦熬?作为一个学术人,生活清贫,才能保证你一心一意把灵魂的关注点聚焦在学问上,才能熬得住寂寞。即使已经是国医名师,至今,刘老还住在医院数十年前分配的一套小居室里。

  受刘老影响,女儿刘芳早早就立志学医,做刘氏医学第十代传人。如今刘芳传承父亲的医术,对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等疾病的诊治已有丰富经验。她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父亲的医德与为人。“父亲常用刘氏祖训‘凡习医者,不重置业,重传术’来告诫我们,多静心钻研学问,这样的家训让我终生受用。”刘芳说,她父亲从未停止过学习,非常关注西医的新疾病治疗,他对西医新技术的关注与了解,常让她自愧不如,这更激励她追寻着父亲的脚步,继续探索中医的无尽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