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民采杨梅发现平江一神秘古墓 墓主疑似清代皇帝亲册修职郎

  近日,岳阳县月田镇的村民张盘根,在平江县板江乡黄泥村的深山中采摘杨梅时,看到一座古墓后,逢人便会谈这座古墓的“奇特”之处……闻讯前往观看的众多好奇者,对大山之巅有这么一座古墓感到特别好奇外,墓主人的身份更是引起了种种猜疑……

  记者经过多方采访了解到,墓主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流落到黄泥村,经过艰苦创业发家致富后,大行公益,被清朝皇帝册封为“修职郎”。

  大山古墓引众人猜测

  从岳阳市区出发,途经岳阳县月田镇洞口村后,进入平江县板江乡黄泥村。古墓发现者张盘根告诉长江信息报记者,黄泥村是四面被丛林密布的大山包裹,三面环岳阳县,村民们要想进出大山,必须“借道”岳阳县的洞口村,才能到达乡镇中心地带。

  汽车在崎岖的山村公路“爬行”了半个多小时后,抵达一处名叫滴水崖的地方。由于山路越来越陡峭,犬牙交错般的山石钻出来,布满了这条简易公路。记者一行只得弃车徒步,在山林间穿行了20来分钟,才来到一处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的废墟房屋前。据当地村民介绍,从该房屋的建筑风格和规模,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兴盛与辉煌。张盘根告诉长江信息报记者,这是陈氏祖屋,因为陈氏家族的人都搬迁到山外去了,房屋年久失修后大部分已经倒塌了。

  跟随张盘根穿过杂草丛生的山埂,记者来到陈氏古屋后面的半山腰,茅草丛中一座古墓映入眼帘。据村民介绍,古墓是典型的清朝墓葬建筑风格。三重檐庑殿宝顶式,四柱三开间,左右施抱鼓,阴刻楷书、篆草书行碑文,上刻喜鹊闹梅、鸳鸯戏水、摇钱树、奉禄如意、琴棋书画、扑地狮等图纹与花卉瑞兽图案。主碑上撰刻有“皇清例赠修职郎陈公正春大人之墓”和“皇清例赠修职郎陈公元臣侍翁先生墓志铭”等文字。

  墓主碑显露主人身份

  在平江县南江学区办公室,长江信息报记者见到了自小就研习书法的李向东。他仔细观看了墓主碑和墓志铭的拍摄资料后,确定墓志铭是篆体文头、楷体行正文碑文。由于古墓历经风雨腐蚀,字迹已变得十分模糊,李向东经过长达5个多小时的反复甑别后,还原了墓志铭全文。

  “皇清例赠修职郎陈公元臣侍翁先生墓志铭:先生性刚而柔,心严而慈,极浑厚,极精明。山林乐处,啸傲烟霞,种植维殷,频经风雨,树骏德,建鸿猷,其功甚伟,而且文人蔚起,玉筍班聊,人世之福泽兼而有之。子与先生,谊重芝兰,婚成萝茑,花朝月夕,喜接清谈,杯酒盘肴,欢陈至意。先生寿历古稀,营阡表于屋左之阳,佳城告竣,属子誌之。子迩岁时事寿累,笔砚荒唐,愧文不称德肤。先生以德永,非藉文传也。援笔略纪其实,为之铭曰:陟彼高冈兮凤翥鸾翔;垂裕后昆兮积厚流光;湖灯阿护兮墓左焚黄;伊人宛在兮终焉允藏。太学生愚侍弟李尊吾拜撰。”

  岳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管理科工作人员欧继凡介绍到,“皇清”,对清朝的正式的尊称,一般称“大清”。“例赠”,按惯例赠予某人已去世的祖辈的爵位。“修职郎”,正八品文官的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无实权,相当于现在的“享受正科级待遇”,一种低级的散官爵位。“皇清例赠修职郎陈公元臣侍翁先生墓志铭”,即清朝皇帝循例授予已去世的陈正春的封号,藉以说明墓中人生前的荣耀。也就是说陈正春生前是当地比较有名望或为清朝做出过贡献的人。至于墓志铭志是叙述死者姓氏、生平等,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因此这座古墓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它对我国清代的墓铭文制亦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古墓的后人可到平江县文物管理机构进行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并根据价值来定文物保护单位级别。

  至于古墓主人为什么会被清朝皇帝册封为修职郎,就要找到古墓的后裔或是陈氏族谱才能了解到详情。”欧继凡说。

  随后,记者再次赶赴平江县,寻找古墓主人的后裔。

  古墓主人为当地慈善家

  通过多方查找,长江信息报记者在平江县板江乡敬老院见到退休于平江县某机关单位,从事过文字工作的陈江平。

  “你们算是找对人了,祖坟就在老家的后山上,因喜爱文字的原因,有事没事爱去读墓碑上的墓志铭,找老一辈的人探究这座古墓的故事,后来又从陈氏族谱上更详尽地了解到老祖宗死后,被清朝皇帝册封为‘皇清例赠修职郎’的经过。”陈江平讲述起古墓主人陈正春艰苦创业发家后,慈善乡邻,在亡故后被皇帝册封为修职郎的传奇故事。

  清朝同治年间,因清军和太平军在皖南一带拉锯作战,尸体未能及时处理,爆发了包括伤寒、痢疾以及霍乱等多种疾病,由于医资匮乏,导致百姓大量死亡。为躲避瘟疫,年轻力壮、饱读诗书的陈正春带着家人一路跋山涉水,来到了山高林密的板江乡黄泥村,搭了一个茅草棚定居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依靠开荒种地,经营红茶生意发家致富的陈正春,开始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和购置田庄,同时创办私塾,免费让周边贫苦家庭的孩子都来读书。

  “别看我们村现在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当时人口鼎盛时期达到了600多人,因为先祖极为重视教育,贫苦人家的孩子来私塾读书,不但是免费,而且还包吃包住,一直到现在我们黄泥村还保留着勤耕苦读的好家风!你们看到倒塌的房屋废墟,就是我的先祖陈正春修建的,虽然修建在大山之巅,但是雕梁画栋好不气派。”陈江平介绍到,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享年70岁的陈正春病故后,因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清朝册封他为皇清例赠修职郎。

  (长江信息报记者 记者 方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