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天心阁古城墙差点就没了
本报长沙讯长沙自战国始便已建城。
东汉《汉官仪》说,“秦……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这里说的“长沙”以“旧邑”兴建,是秦代的一个小城。
从目前的出土文献来看,汉代长沙城格局已较为完善,官府、街市等功能区域分割明显,但当时的长沙城区范围很小,主要集中在今五一广场一带,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在此之后,长沙城范围虽有扩展,但到宋代最终定型。
关于宋代长沙城的格局,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城市范围为南起城南路,北止湘春路,东枕龙伏山,西临湘江。宋代之后,明朝洪武五年间(1372年),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垣修缮工作。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以后,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对古城墙进行过多次修缮。
长沙博物馆原馆长黄纲正所著的《湘城沧桑之变》认为,清代长沙的古城墙自河岸城角码头始,经北门(湘春门)、兴汉门、经武门、小吴门、浏阳门、黄道门(南门)、学宫门、小西门、太平门、大西门、福星门、潮宗门、通泰门至城角码头,周长为2639丈,约8700米。这也是关于长沙古城墙最为详细的记载。
1917年,湖南督军谭延闿下令设立长沙商埠马路工程处,为修路拆除古城墙。当时政府提议将天心阁古城墙一并拆除,市政筹备处负责人曹典球挺身而出,力陈利弊,要“睡在城墙上,与城墙共存亡”,得到了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拥护。经过再三呈请,政府才最后决议保留天心阁城墙。记者周帙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