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3月3日电 (吴茜薇)十年里,张琳走街入巷、四处调研,将“养老”课题层层掀开;
十年间,张琳从关注“机构养老”转变为“居家养老”,将“养老”视角不断深入;
十年后,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张琳教授已在履职道路上,走过了四个年头。再过二天,她将带着最新的研究报告,走进2022年全国两会的会堂内。
“当下,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以每年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张琳说,“我们普遍认为老年人安全、独立、舒适地生活在自己家庭和社区的能力,对老年人更加有利,而且在卫生服务支出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但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在社区养老服务行动中提到支持一批社区建设连锁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的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建成一批示范型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让“养老”逐渐转变为“享老”。
然而,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实践上,却不尽如人意。
去年一年,张琳从未停歇自己调研的脚步,走街串巷、逐字敲打出来的民生数据,正将当下“居家养老”所面临的问题一一列出。
“在我们调研走访的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相关的社区都可以看到,由于各种政策限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场地不足,很多单位其实有空置的场所,尤其是单位医院和校医院都有较多的空闲场地。”张琳叹息,这些场地却由于不能用于经营性设施或不能免费或低价提供给社区服务中心做居家养老服务,导致一方面看到房屋闲置,一方面没有提供服务的场所。
同时,社区居家养老还面临着供给能力不足、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政策执行偏差和对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不一等问题。
为此,张琳建议应在现有的卫生公共服务系统中加入对老年人“复原力”的关注,通过社区基础医疗尽早发现和治疗非传染性疾病。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侧重点也应逐步从护理服务转向预防保健。
“当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催生了‘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新兴的养老模式时,‘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标准也需要推出。”张琳建议,国家应逐步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对养老服务机构(企业)制定规范的准入门槛,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本、配套设施、服务内容和人员配置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在其经营过程中进行定期检查。
此外,张琳建议出台老年人能力评估国家标准,加强民政、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沟通,确保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结果互通互认。建议从省级层面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府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同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建立分档分担的支出责任,构建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分担机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不仅如此,还可以丰富服务主体,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张琳表示,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与针对性。培育和壮大专业化的社区服务组织,鼓励有意愿和业务先天具有社区粘性的社会资本(企业)积极参与,创新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支持和协助社区及企业自主开展服务。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