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银监会于7月末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防范单体风险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同时防范担保圈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的风险加剧传染。《通知》明确,要严格控制企业间互保、联保、循环保贷款规模,适当降低互保、联保、循环保贷款比重,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多头授信、连环互保风险。
种种迹象表明,银监会已开始关注并治理企业间的互保联保行为,一场整顿之风迅速蔓延开来,“互保联保”再次聚焦人们视线。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困扰着民营企业。在银行业放款口径收紧,担保圈危机四起,小贷公司烂账频出,融资环境恶化的当前,如何给中小企业增信,如何走出融资迷雾,如何实现利润再造,给金融经营者和中小企业提出了难题。凡事无绝对,为缓解融资难题,一些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互保联保融资方式,获得了部分贷款。虽然这不是一种新奇的增信方式,但的确给了放款者信心。但互保联保并不是万无一失,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要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人擅长变通。不能保证国外没有互保联保,但在中国确实出现了“互保”和“联保”。互保贷款由2个企业之间对等承担保证担保责任,即甲、乙两企业之间互相担保获得贷款。企业“联保”贷款,是指3家或3家以上企业自愿互相担保,联合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方式,即3家或3家以上企业,自愿组成担保联合体,其中某一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后,联保体成员根据合同约定承担还款连带责任。受制于自身规模与实力,一些中小企业要么有效抵押物不足或没有,要么是财务制度存在缺陷,自身的信用等级很难达到银行授信条件,再加上一些地方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青睐。
互保联保模式,把多家中小企业捆在一起,增强了银行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抗击风险能力较弱的缺点,为缓解融资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些地方的信贷市场上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模式曾经在江浙、温州、宁波、长三角一带盛行,甚至引起内地政府、银行效仿,风靡一时。不得否认,互保联保模式,确实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种融资方式。
实际上,企业互保联保是一种放大企业贷款担保能力的一种措施,在银行及民间借贷市场盛行,湖南地区也不少见。长沙创新金融与法律服务平台“律邦融安”总经理严继光律师指出,当处在经济上行周期,企业能放大信用倍数,互保联保成为一个高收益、低成本、风险被掩盖的融资模式。一旦经济不景气,风险系数放大,一家企业出现问题就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一损俱损,使得风险沿着担保圈扩散,互联互保形同虚设。所谓“火烧连营”“殃及池鱼”这些词来形容出现烂账的互保联保行为非常得当。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期收回贷款。”《贷款通则》也有贷款需要担保的规定。法律和规章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发放担保贷款,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担保应该是有专业机构的担保或实物担保,在担保中没有实际抵质押物或专业担保机构担保时,互保联保实际上起不到担保的实质作用。
对于融资企业而言,可能因为相互担保出现代偿情况,危机自身发展。对于银行、小贷公司、民间借贷机构而言,工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的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值得重视,“风险防控主要靠担保,甚至把担保当成判断风险和融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不仅接受担保公司担保,还接受企业互保联保等无实际意义的担保”。“存在实际风险管理被形式上合规操作替代的问题”,担保的初衷发生了变化。而互保联保则在一定程度上把担保的初衷扭曲了,即便可以预测大环境情况,可以综合审贷企业,但却无法左右参与联保的单个企业影响其他担保企业,更无法预测联保企业的自身盈亏,在没有实质有效担保的情况下,互保联保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风险控制自欺欺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