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长沙5月25日电(记者谢樱)“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在湖南省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大溪源村,一块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设立在村活动中心广场。“村规民约要跟时代走。5年来,这是第3次修订村规民约了。”千家峒瑶族乡纪委书记朱秀武说。

  大溪源村位于都庞岭怀抱,是一个典型的瑶族村落,由7个自然村组成,305户村民居住分散,虽然现在公路村村通,但远不止山路十八弯。

  今年80岁的大溪源村村民赵清旺,见证了山里几十年来不同时期的变迁。“小时候经常抓山蛙、捕山鼠、掏鸟窝,回家改善伙食。”赵清旺说,那时村民的苞谷、粟米、红薯等庄稼常被野猪“洗劫”,村民在庄稼地里搭起草棚,常年打猎。一些村民以狩猎为生,将麂子皮、野猫皮拿到山外换取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

  “后来不许狩猎了,村民在庄稼地里放鞭炮、扎草人、敲锣鼓来驱赶野猪,但不奏效,只能眼睁睁看着野猪把庄稼毁掉。”赵清旺说,靠山吃山,20世纪80、90年代里木材比较值钱,于是村民在周边山场种上了杉木。近年来,村里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以“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起水果、蔬菜、药材种植合作社,2019年实现人均收入7000元。

  “现在生活好了,不打猎或交易野生动物容易做到,但不吃‘野味’要靠村民自觉。”赵清旺说,山里蛇、蛙、鼠、鸟等小型野生动物较多,也容易捕获,谁家吃了“野味”很难发现。

  疫情期间,千家峒瑶族乡党委政府组织人员挨家挨户宣传,同时乡纪委对农家乐常态化检查,对党员干部吃“野味”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乡民政办在宣传防疫措施的同时,还征求群众意见修订村规民约,在严禁捕获、交易野生动物的基础上,增加禁吃“野味”条款,“如违反保护野生动物条款的家庭,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处理,三年内不得参加评选文明户。”

  眼下,正是鸟类繁殖季节,大溪源村掏鸟窝、捉雏鸟的现象没有了,千家峒瑶族乡的14家农家乐里,以往吸引顾客的“野味”菜也不见了。“乡党委政府下发了禁食野生动物清单,还公布了举报电话。这次疫情是一次深刻教训,我们绝不能做非法生意。”农家乐老板蒋骏说。

  如今,大溪源村的《村规民约》正在向周边邻村推广,保护野生动物成了村民的责任。“以前靠山吃山村民越吃越穷,现在靠山吃山大家越来越富!”大溪源村党支部书记刘仕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