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达哲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要求,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加快构建“四大体系”“五大基地”,推动“五个转变”,建设“五个强省”,在推进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以及全域旅游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湖南自然资源禀赋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建设全域旅游基地的独特优势。我们一定要围绕打造“锦绣潇湘”品牌,稳中求进、精准施策,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格局。

  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打造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湖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13年11月3日至5日亲临湖南视察,2016年3月8日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2018年4月25日亲赴岳阳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对我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湖南发展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湖南名山大川多,水系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要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总书记引用毛泽东同志《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赞美湖湘儿女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劳动之美;引用《岳阳楼记》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赞美洞庭湖区的秀丽景象。在提到大湘西地区时强调,湘西自然条件较好、历史文化厚重,古迹多、传奇多、名人多,并以沈从文的《边城》《萧萧》为例,赞美湘西山青水碧的自然风光与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指出大湘西地区的红色边区旧迹群、红七军指挥所旧址等,是发展大湘西地区,推动扶贫开发的重要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自然生态、湖光山色、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如数家珍,为我们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指明了方向。我们既可建设纯自然生态的旅游精品线路,也可发展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还可依托湖南改革开放发展成就,打造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把共享经济搞好。要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和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指示的内涵,不负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把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好。

  我到湖南工作后,走遍了全省122个县市区,每到一处都为当地的风景人文所吸引。湖南的山山水水为浓郁的乡土文化所浸润、着色,一座山就有一个传说,一条河流就是一首歌,山水灵动、气韵流转,真正印证了“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历史上,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构成的“潇湘八景”如画如诗、入心入魂,引无数文人墨客竞相挥毫,留下无数千古名篇。屈原、贾谊、杜甫、柳宗元、王昌龄、范仲淹、秦观、朱熹、王夫之等历史名人流连三湘四水,或托家国之思,或兴怀民之忧,或寄情山水,或遥传尺素,或纵论古今,或开宗门之风,为三湘四水渲染了浑厚的历史底色。至如今,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伟人故里,观韶山日出。北上巴陵,则是“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南下潇湘,则有苏仙岭秀、柳子遗风;往东则罗霄巍巍、炎帝安厝;往西则商道漫漫、边城风情;至湘中,娄邵有紫鹊梯田、崀山奇岭;入湘西北,可耕田桃花源、可游画中张家界、可探益阳茶马古道。可以说,湖南山川形胜,处处是景、步步有诗,14个市州各有特色。湖南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就是要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坚持站位要高、视野要宽、创意要新、服务要好、市场意识要强,把老祖宗的遗产、老天爷的恩赐转化为民生的实惠,让“锦绣潇湘”走向世界。

  我们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要立足“一带一部”的崭新定位,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作为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来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持续增加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旅游发展从粗放方式向精细方式转变、“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走依靠“质量”“品质”“服务”致胜的发展新路。

  我们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重要内容来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谱写建设美丽中国湖南新篇章。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也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直接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在发展旅游中进一步美化环境,促进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相衔接,把旅游产品和创意融入大自然之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和人们的美好愿望连在一起,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全域旅游相得益彰的路子。

  我们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着力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的重要任务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时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我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大多重合,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2017年底全省还有未脱贫的2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有一半以上在大湘西地区。我们不能守着绿水青山过贫困的日子,要把美丽风景变成致富资源,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发挥好旅游产业就业容量大、进入门槛低、民生惠及广特点,吸纳更多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旅游业,更好享受旅游发展红利。

  我们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品工程来抓。旅游业是集美丽产业、快乐产业和幸福产业特征于一身的民生产业,既是扩大创业就业、促进人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也是提升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要顺应旅游消费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创新,更好发挥旅游对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作用。

  推进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增强旅游发展的功能,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要推动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旅游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绿富双赢的好路子。要进一步发挥旅游对脱贫攻坚的推动作用,抓好旅游扶贫,聚焦农民脱贫增收这个关键环节,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构建旅游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业创业等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扩大旅游的惠民度,稳定实现增收脱贫。

  要推动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发力点。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为农村带去人气、聚集财气,促进产业兴旺,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旅游资源的地方,要把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全域旅游的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用全域旅游的成果反哺乡村振兴,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建设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对接起来,走出一条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要推动全域旅游与促进文化繁荣有机结合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通过文旅结合,促进文化繁荣,让旅游成为领略秀美山河、体味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发挥旅游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作用。例如,近年来湘西地区推出了《边城》《天门狐仙》《魅力湘西》《烟雨凤凰》等大型实景剧,市场反响良好。要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依托老司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和湘西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要推动全域旅游与数字湖南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旅游既要靠智力、靠人才机制,也要利用现代技术把文化的潜力发掘出来。要促进“互联网+旅游”相融相生,为旅游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湖南走向世界、世界游客走进湖南。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慧旅游监管、服务和营销全覆盖,涉旅场所要实现WiFi、通讯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要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要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在积极开发新的旅游模式的同时,也要保留传统的服务手段,便民利民,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需要。

  要推动全域旅游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有机结合起来。红色旅游景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韶山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半床棉被的故事”“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通道转兵”“芷江受降”,都在湖南。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景点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教育价值,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凝聚奋进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强化问题导向,加快旅游服务业提质升级

  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逐个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重点关键问题的突破带动全省旅游业提质升级。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目前,不少地方公路通达深度不够,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简陋,住宿饮食卫生条件比较差,一些地方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旅游服务,不能适应新的旅游需求。要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强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结,重点抓好大湘西旅游公路指引标识建设,推进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标识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人性化的配套服务设施。要推动“厕所革命”从景区拓展到全域、从数量增加上升到质量提升,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完善精品线路设计方案,进一步彰显自然之韵和文化内涵,统筹推进全省13条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实施精品线路“四个一计划”工程,继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提质升级一批经典景区。策划好一批精品景区项目,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资源整合、收购兼并、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投资精品线路建设。充分发挥沪昆、张吉怀、黔张常高铁优势,加强与重庆、成都、桂林的联系和沟通,打造一批跨省际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大锦绣潇湘、神秘湘西、神奇湘东品牌宣传力度,提升湖南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大力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治理,维护湖南旅游整体形象,保障旅游者权益,让来湖南的旅游者游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购得顺心。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提高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强化景点景区重点时段游客量调控和应急管理,加强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玻璃栈道等设施设备,以及旅游客运、道路、节会活动等重点环节的监管,落实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治理能力。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产业开发还存在布局较为分散、重复开发、同质化竞争的现象,难以形成特色品牌、产生集聚效应。要大力实施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张家界市的旅游龙头作用和武陵源、老司城世界遗产资源优势,以“锦绣潇湘”为区域品牌,完善张吉怀旅游共同体、张家界南线旅游协作区等域内旅游合作机制,统一旅游品牌、统一规划线路、统一产品开发,统一宣传促销、统一监管服务。要构建以长株潭、洞庭湖、大湘西、雪峰山、大湘南“五大板块”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以世界遗产为核心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坚持稳中求进、精准施策,提高全域旅游建设发展水平

  坚持稳中求进、久久为功、保持定力,加快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的新家园。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展旅游业,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县市能够独立办好的事情,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要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各省直部门、市州、县市区、景区,以及机场、铁路、公路等系统围绕旅游业发展,发挥职能作用、担负工作职责,相互支持、相互补台。特别是大湘西地区要将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科学规划、特色发展。发展全域旅游,必须做好规划。规划科学效益就好,规划失误浪费就大,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要促进乡村规划、旅游规划、产业规划“三规合一”,做到一张图管总。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强协调、错位发展,杜绝同质发展、恶性竞争。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根据形势变化,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活动打造,抓好重点景区、重点线路、重点品牌建设,握紧拳头、集中发力,一仗一仗地打、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培育、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推进,确保抓一件成一件。

  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要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推动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试点,支持旅游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积极开展旅游项目银企对接,鼓励开发性金融为全域旅游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市场运作、打造品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此,全域旅游的人气才会旺、品牌才会强、名气才会大。要转变观念,把营商环境搞好、把政府办事效率提高、把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增强当地旅游市场的吸引力。要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向市场要效益,强化市场意识,强化市场运作,着力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要加强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深入对接500强、对接大湘商,积极培育、引进大型国际旅游集团和旅游文化、装备制造企业。要积极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活动,统一品牌、统一宣传,坚持区域品牌营销与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打造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