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磨市镇一带,67岁居民陈非教独居山野的故事家喻户晓。8年多时间里,他躲进山林,住着自己搭建的简易窝棚,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12月7日,本报记者前往当地一探究竟。
“野人”搭棚独居山野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石门县磨市镇,这是一个因移民新建的山区小镇,街道上,还能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记者探访野人住处时,正好遇见磨市镇人大主席张志强和当地村干部一起,背着大米和食油前去山间看望陈非教。
去年9月,张志强从石门县政府办调任磨市镇人大主席,刚来这里他就听说了“野人”一事。经打听,“野人”有名有姓,还是当地的居民,因为修建皂市水库,他成了移民户。
在距离小镇不远的清水坡,记者随张志强一行穿行在荆棘密布的山野,进入到“野人”住处。清水坡一块一层楼高的石块旁,许多根木棒撑起一块塑料彩条布形成的窝棚,就是“野人”陈非教的“家”。踩着脚下滑溜的泥巴,记者猫着腰钻了进去,这个1米高的窝棚里,四处散落着瓶瓶罐罐,里面铺着几床严重受潮的被褥。
磨市镇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黄显清说,大约在2007年秋天,因修建皂市水库,陈非教那三间土砖房恰好位于水位线141线之内,所以他成了移民户,“当时,他的妹夫在移民安置协议上签了字。”移民时,单身的陈非教经家人劝说搬了出来,可在房屋拆迁后,他便不见了踪影。4天后,有人在不远处的山林里发现了陈非教,此后不论是谁的劝说,他都不愿搬离山间的窝棚。
避世疑因情感失衡
“莫说多话!莫问年纪!”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陈非教衣衫褴褛,头发胡子又脏又乱,反复地对记者说着这句话。陈非教将柴刀背在蛇皮袋里,在磨市镇中心卫生院周边走来走去,说是要“去保护那里的一个护士,有人要害她的命”。很多村民说,陈非教之所以成现在这样,或许缘于几十年前的感情受挫,“以前有个货铺的女售货员说要嫁给他,所以他就经常去守,后来那女的悄悄离开了磨市。”
昨日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了陈非教在株洲经商的妹妹陈君玉。在她的印象中,哥哥年轻时勤劳务实,读书时成绩特别好,家里有5个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二,因家庭条件差没能上大学,很早就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导致错过了最好的恋爱时间。“他的文笔好,对女人也挑剔,合他心意的都是条件特别好的人。”对于村民中流传的哥哥因感情受挫而精神异常的说法,她并不认同。“我单独和他沟通的时候,他很有人情味。”陈君玉告诉记者,和哥哥交谈的话题只能停留在年轻时,只要回到现实让他搬下山来住,陈非教就会变得情绪激动。在她看来,哥哥的异常反应主要是因为亲眼看着老房子被拆迁所致。
“一直以来,哥哥把妈妈当自己的精神支柱,1999年,母亲在老房子里去世,自那以后他就想着能一直守着老房子。”陈君玉说,哥哥平时都不让自己碰他的东西,而房子被拆了,他所有的东西都在屋里,那一刻,他的情绪就完全崩溃了,“我现在才明白,我认为没必要在乎的东西,对哥哥而言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看到哥哥现在的状态,陈君玉很痛心,“我比谁都想他走出来”。
政府为妥善安置想尽办法
张志强说,这些年来,为了能让陈非教下山回归社会,过上常人一样的生活,镇上村里的干部可谓想尽了办法。
在移民之初,村里考虑实际情况,让陈非教享受到了“五保户”政策,还在村主任的家附近为他搭建了两间瓦房,准备了锅碗瓢盆,连床和柜子都搬了进去,可陈非教始终不愿下山,如今这间瓦房都已坍塌。在集镇上还有两处供村里“五保户”居住的地方,陈非教同样不去。此外,“镇上还有敬老院,哪怕他说明天下山来住,我们都能给他安排妥当。”黄显清的话里透露着无奈。
8年多时间里,村里的干部多次劝陈非教搬下山,还多次穿行荆棘密布的山野,为他送去米、油、衣物等生活物资。为防止陈非教在山里发生意外,村里人也是隔三差五上去探望。今年夏天,在和陈非教的妹妹商议后,当地政府决定出钱为他修建爱心房,地址就选在距陈非教老宅百余米外的山坡上。可不料动工之时发生滑坡,事情最终不了了之。磨市镇居委会主任黄祥建说,他们已经买来了帐篷,准备近期搭建在陈非教的窝棚旁边供他居住,“用这样的办法来一步一步引导他下山,直到他住进爱心房”。
谈到哥哥这些年的“野人”生活,陈君玉很自责,她也对当地政府在安置问题上的无奈感同身受,“只有在老屋的原地方修房子,哥哥才愿意从窝棚里搬出来。”陈君玉设想,政府能否考虑在老屋原址上搭个临时房子,以此满足哥哥的心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