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法制|鲜城|图片|城市|健康|视频|旅游|社会|教育
衡阳

新浪湖南>衡阳>资讯>正文

耒阳新市:再写古镇新传奇

2018年10月16日 17:10 文明耒阳 

  千载沧桑变,古韵依旧持。新市,一座风景绝美的古韵之城,一方蓄势待发的新时代热土。

  这里有徐霞客、诗圣杜甫、罗含等铭记史册的耀眼名字;这里有“六朝”古县城、巡检司衙门、六大码头、九街十三巷、黄氏老屋、紫云峰、萧凤山古民居、廖氏宗祠等一连串洗却尘埃的闪亮“珍珠”。八百秀水辉映于这个“千年古镇”的钟灵毓秀渌江画屏之上,点缀在新市这个居住抱团的千年水埠商镇之中。

  “提质优化,再续辉煌。”新市镇党委书记刘仁佺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市镇唱响优化环境和提质升级主旋律,始终把招商引资和优化经济环境当做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全镇上下形成了尊商、重商、爱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实把客商当亲人来看,把经济发展环境当做地方最大的发展生产力来看。11个重大项目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重大的阻工闹事事件,两年来,陆续有9家规模以上企业落户新市,为新市镇今后的长远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注入了强大活力。下一步,新市镇党委政府将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基础,发扬优良的传统,补齐短板,狠抓招商引资,为打造成千年古镇,美丽乡镇,特色小镇,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大的贡献。

生态提质 再造“绿色”新地标

  “一山千行绿,纵横阡陌间。”驱车行至新市镇坪上村石门口水库,追随村党支部书记刘少华与新市镇派驻村里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罗青山和群众边走边谈的身影,走进了犹如大地调色盘,五彩斑斓,冬日暖阳下尽显迷人景色的石门口水库及周边的山丘植被。

  刘少华挥手指点延绵无边的阵阵松涛说,石门口水库位于坪上村东边,这里良好的自然风貌,催生了丰富的生态资源。这片数千亩山丘植被,是耒阳市和新市两级集体栽下的“绿色森林”。新市为将一纸“绿色规划”成为现实,每年植树时节,村干部全部驻扎在石门口水库。有一次,罗青山一个不小心,从陡坡上滑下,一下子撞在一块大石上。疼得直打哆嗦。可罗青山爬起来后,发现身体并无大碍,又在瑟瑟的春雨中继续披荆斩棘。现在,石门流水逶迤,开合有致,两岸植被茂密,形态优美。

  老党员刘冬成深有感触,“我村发生这么大变化,是靠刘仁佺和罗青山两位书记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干出来的。”

  上下同欲者胜。在全镇的共同努力下,原始生态不仅得以保护,引领绿色规划的蓝图逐步实现扩张。截至目前,全镇山地面积5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

建设提质 打造“魅力”新古城

  项目铺排多、投资规模大、城镇面貌变化快,这是“新市新变”的魅力风景之所在。

  “镇里大搞‘古巷’旅游开发,咱家祖屋现经政府修缮一新,百年土坯房也摇身一变成了景点的重要角色。” 吊脚楼古街上的住户陈佳奎高兴地和记者说道。

  九街十三巷,吊脚古楼水街滂。从高处下望,不难发现这里的新街区传承古镇风貌,与古街区体量协调,功能互补。

  这几年,乘借“六大行动,转型发展”东风,新市镇整合项目资源,联村成片,以玫瑰园为中心,沿江路为交通纽带,以湿地项目作“乘凉大树”,在大兴龙村再造248亩映水荷塘,大手笔对城镇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这几年,“脏乱差”蝶变“白富美”。走进今日的新市,清澈的河水环绕,绿色植被覆盖每一个角落,全镇建筑“穿衣戴帽”,旅游大道错落有致、横贯东西,近20家新市土菜特色酒店及旅馆落成,具有浓郁古镇风情的大楼依次林立,犹如一幅绝美的古镇山水图。

  一处处基础设施完工,一条条旅游道路拉通,一个个旅游项目推进落成……城镇的“美丽建设”,引来了绿联生态农庄、神农田园、紫云山庄等一大批休闲旅游项目自发来到新市,并爱上新市、心定新市,成为这座美丽城镇的一部分。

民生提质 创造“幸福” 新生活

  新市,是我市目前唯一建成了大型专业的污水处理厂乡镇。有了这个处理厂,新市可日处理4000吨污水,且实现了雨污水分流。在公共供水上,以水质清澈的耒水河为源头,可实现日供水2000吨,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农村安全饮水达100%,龙头涌出涓涓泉水……

  “民生项目的提质发展,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生活,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舟水关系’。” 刘仁佺如是说。如何彻底清除乡村建设中“瑕疵”?有数据显示,新市镇建设垃圾池307座,购置垃圾桶460余个,建立87余人的专业保洁队伍,完全确保了农村环境保洁常态化。

  “以前村里的垃圾处理不及时,污水随意倒,特别是夏天经过要捂住鼻子。现在通过环境整治,不仅改善了垃圾处理,对池塘的水质,街边、村道修建了绿化带、凉亭,昔日的水塘和驻息地,如今成为村里的景点。”在新市镇村民老杨兴奋地诉说着乡村的变化。

  新市还经常开展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留住文化记忆,把乡土文化根脉融入一砖一瓦,一家训一楹联中,各村建起了文化站,村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文化墙,开办了农家书屋,组建了广场舞队、腰鼓队,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民生一寸行,民心一寸暖。出行、上学、医疗、就业……一项项民生项目的落实,直指老百姓最忧、最盼、最急的难题,犹如一股“民生清流”滚滚而来,让广大群众备受鼓舞,备感温馨,生活得更有保障、更加幸福。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