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你们的坚持,我就不会有一颗好心脏,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真的非常感谢你们!”阔别23年,重见当年的湘雅救命恩人,我国著名影视演员刘晓庆紧紧地拥抱着他们,留下感动的泪水。
23年前,刘晓庆在湖南长沙演出时患上败血症,多亏湘雅医院的精心治疗和照顾才康复。23年后,感动于湘雅的救命之恩,刘晓庆多方辗转,终于寻到了当年的湘雅救命恩人。6月26日,湘雅医院感染科杨家芬教授、谢建萍教授、曾烂漫护士长、党委宣传办主任佘丽莎受河北卫视邀请参与《明星同乐会》节目录制,与刘晓庆一同回顾当年的故事。
“如果不是湘雅专家的坚持,我不会有现在的好心脏”
1992年4月的一天,时任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主任的欧阳颗教授接到医务部门电话:院外有位患者,高烧不退,请求会诊。赶到现场才发现,竟然是著名演员刘晓庆。“她当时精神状况非常不好,已经高烧4、5天了,一边发烧还一边坚持演出,体温高达39.8度。”欧阳颗教授回忆道。
“在发高烧以前,我不小心被刀片割破了手,由于当时在外演出住在旅馆,没有止血纱布,就随手撕了点糊窗户的废报纸压在手上止血。”刘晓庆回忆,当时以为自己只是感冒发烧,就每天打一针退烧针坚持演出。但巡演到长沙时一直高烧不退,而且“已经疼到骨头里了,非常不舒服”。
为刘晓庆检查完后,欧阳颗教授凭借多年的经验,考虑为败血症。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容易引起感染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然而,刘晓庆不想让买了票等待她演出的观众们失望,仍然想只打点滴缓解一下,坚持完最后几天的演出。
“你得了跟白求恩一样的败血症,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病菌感染,一定要停止演出接受住院治疗。”欧阳颗教授坚持自己的观点。
意识到病情严重的刘晓庆还是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演出后台打完退烧针后,坚持上台演出,直至深夜12点结束才来到湘雅医院住院。
“第二天醒来之后,欧阳颗医生就告诉我,你不可以出院,如果你现在走出去,从此你不会再有一个好心脏。如果不是他坚持让住院治疗,我可能不会有现在健康的身体,真的特别感谢他!”对于欧阳颗医生的坚持,刘晓庆记忆深刻。
她是最“听话”的病人,只因高度信任湘雅医院
由欧阳颗、谢建萍、杨家芬、汪玲等专家组成的湘雅医院感染病科团队,承担了刘晓庆的治疗任务。住院后,医院对刘晓庆进行了检查,并组织专家进行大会诊。
“持续性发热7天,入院体温39.3度,考虑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当年的病历上清楚地记录了刘晓庆危急的病情。
在《明星同乐会》节目录制现场,湘雅医院党委宣传办主任佘丽莎特地向刘晓庆展示了她当年的病历复印件。这本自1992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病历封面姓名栏上,写的却是“张玲”二字。
“当时刘晓庆名气已经非常大了,医院为了保护她,特地用了一个化名,让她能够安心、清净地养病。”佘丽莎主任说。
其实刘晓庆刚入院时,医生们是有所顾忌的。“我们只有普通病房,如果刘晓庆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怎么办呢?然而,刘晓庆却很随和,完全没有明星的架子。”杨家芬教授回忆道,刘晓庆在医疗上没有任何要求,也从不打听你给她用了什么药,做了什么治疗,完全听从医生的医嘱,“她是一个很‘听话’的病人,这是基于对湘雅医院的高度信任。也正是由于她的依从性非常好,且积极配合治疗,所以病情能迅速好转”。
“我当时情况很不好,医护人员几乎24小时守护着我。我记得她技术特别好,总是一针就扎进去了。”节目现场,刘晓庆一眼就认出了当年护理过她的护士曾烂漫。
在生活上,刘晓庆也没提任何要求。只有一个特例,就是在退烧之后,她提出想吃点咸菜,换换口味。“一直到出院,刘晓庆再也没有提任何其他要求。但是那个时候物资匮乏,没有办法兑现,所以今天我们特地带来了她最喜欢的湖南特产酸萝卜。”谢建萍教授说。
“老朋友,我们想念你”
住院期间,刘晓庆还挂念着演出,仅仅住了5天就坚持要出院去株洲参演。然而,那时候的她并未完全康复,医生建议仍然需要卧床休息。在刘晓庆的坚持下,湘雅医院不放心,特地派出谢建萍等医生随行,随时关注她的身体状态。
“上台之前,我特地叮嘱她,不要太兴奋了,不舒服要马上停下来。”谢建萍教授回忆道,刘晓庆只是笑着跟她说,放心吧,你比我还紧张呢。
看着刘晓庆在台上的表演,每个转身,每个跳跃,谢建萍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我在台下不断给她做动作示意她停下来,她每次转到我这边的时候都会特意看着我,用眼神告诉我她没事,让我放心。”谢建萍教授回忆。
“衷心感谢,不要忘记我哦!”出院前,刘晓庆已经与湘雅医院的医护人员成为了朋友。她特地送给欧阳颗教授和杨家芬教授一本亲笔签名的《红楼梦》,并写下这样一句话。
“老朋友,我们想念你!”23年后,欧阳颗教授亲手写下这句话,与刘晓庆当年的留言,以及当年的合影拼在一起,特地赶制了一份纪念品委托夫人杨家芬教授送给刘晓庆。
当得知欧阳颗教授因身体不适未能前来,刘晓庆关切地问道:“欧阳颗教授身体还好吗?今年多大年纪了?”
在杨家芬教授的记忆里,刘晓庆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我们退休之后,她还找过我们,就是在2007年,她委托潇湘晨报写了一篇寻找救命恩人的消息,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夫妇都在国外,是后来别人告诉我们的”。
“我们大家都一直在惦记着她,希望她有空能回湘雅看看。”杨家芬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