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以“新使命 新机制 新变革”为主题的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将在湖南长沙盛装启幕。

  自2018年起至今,中国新媒体大会已经走到第六届。这些年来,大会的主题在变,媒体融合的内核没有变;嘉宾们探讨的话题在变,壮大主流媒体声势的目标没有变。

  2024年,是媒体融合战略向第二个十年迈进的开端。当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在传播领域掀起继互联网兴起后的又一轮重大变革,“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时代正呼啸而至。

  面向“下一个十年”,如何拥抱新技术,推动媒体纵深融合?本届中国新媒体大会即将开幕之际,湘伴君对话业内专家学者和行业“大佬”,共同探讨主流媒体面临的这道“必答题”。

  “不能用驾马车的思维

  开高铁和飞机”

  媒体人是不是要被AI取代了?这两年,随着ChatGPT、Sora等AI大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少编辑记者面临着职业转型的困境。

  湘伴君就有过类似经历,努力朝着“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媒体人才转型,但学习的脚步追不上技术更迭的速度。今年高考期间,湘伴君与AI“比划”写高考作文。虽然最后略胜一筹,但背后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AI几秒钟生成,湘伴君一下午掉了一把头发。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主流媒体在接入技术上“使出浑身解数”。但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说,“爆款”产品的数量还未达到理想水平。

  这种“被技术吊打”的无力感,折射的是技术浪潮与技能应用之间的不同频。

  “AI来了,记者怕了”的尴尬如何化解?

  “关键在思想观念的转变,媒体人要由技术的‘接收者’变为技术的‘驾驭者’。”在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宜看来,媒体融合应该是一种“氛围先行”“意识先行”,对待技术的态度应该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也持类似观点,媒体人“不能用驾马车的思维开高铁和飞机”,面对新技术,应用速度和应用能力很关键。

  客观而言,AI大模型等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当高昂,中央媒体和科技大厂可能更有底气。比如,新华社就自主研发推出了“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并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和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则大量运用AIGC技术,通过训练模型和大量数据的学习,生成具有创意和质量的内容。

“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

  那是不是意味着地方媒体就无法“驾驭”技术和算法呢?其实不然,每个地区有自己的传播特色,每家媒体也有自己的传播优势。

  譬如,江西日报搭建“赣商传媒AI记者数媒应用平台”;河南广电推出“大象智慧数字人平台”;川观新闻继2022年推出首个数字人“小观”后又探索打造出数字记者矩阵;湖南日报与腾讯等单位合作建设“音视频智媒实验室”,探索推动AI在媒体行业的深度应用……

川观新闻数字记者小观人物设定。川观新闻数字记者小观人物设定。
湖南日报与腾讯合作建设“音视频智媒实验室”揭牌仪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邹尚奇 摄湖南日报与腾讯合作建设“音视频智媒实验室”揭牌仪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邹尚奇 摄

  不是每个媒体都要成为一家技术公司,也不是每个媒体人都要成为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多模态、智能化信息生产与传播,在基座大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传播所需的应用产品,或许是应对技术浪潮的明智之选。

  “在竞争中找到

  抢跑的先机”

  从过去到现在,媒体被重新定义了三次,从媒体、自媒体到“超级个体”的阶段,每个人既是生成者又是受众;内容本身也被重新定义了三次,从新闻资讯到UGC再到AIGC,而AIGC还远不是终点。

  湘伴君观察发现,尽管主流媒体致力于不断向新媒体领域扩展,但在自媒体甚至是“超级个体”的冲击之下,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挤压。

  不少资深媒体人就有过类似的体验,自己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写出来的原创内容,发在报纸和网站上,掀不起多少“水花”,但自媒体改一个标题或者截取几段内容生成短视频,阅读量分分钟“10万+”。

  对此,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田丽深有同感。她说,技术好比孙悟空,武功高强,在提升传播效果方面能力强大,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面对技术浪潮下的媒体竞争,既要保持与技术的对话,也不能将导向全部交由技术。

  田丽还提到,内容传播本质上是一种观点或态度的输出。机器的逻辑可以夸大或渲染气氛,甚至对情绪推波助澜,但人类的情感细腻而复杂,敏锐而多变,唯有“人”的同感才触达。“社会信息的提供者和社会气压的调控者,这是主流媒体的双重身份和独有优势。”

  也就是说,任凭自媒体“七十二变”,但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宣传、舆论引领及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连接新技术上,党媒具有独特优势。”湖南日报技术中心负责人伍波华认为,越是声音嘈杂,越需要主流媒体的权威专业发声。而要进一步放大表达声量,深化内容穿透力,可以在技术方面加快探索“党媒智能算法”。

  比如,打开上线了AI智能体“小辣萌”的新湖南客户端,不仅可以直观看到全球的“大事小情”,还能点击右上角的AI按钮,与“小辣萌”开启“深度对话”,寻找“专属于自己”的新闻资讯。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大家都瞄准这一风口时,如何在竞争中找到抢跑甚至是领跑的先机?

  这些年来,不少大型传媒集团都开启了以“一张网”纵贯三级的探索。比如,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构建“全区一张网、共享一朵云、共建一平台、融合一盘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新闻线索自动汇聚、智能审校、短视频智能生产、虚拟数字人主播等技术赋能市县融媒体中心。

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正式揭牌,广西云新平台上线。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正式揭牌,广西云新平台上线。

  浙江省将浙报“天目云”和浙江广电“新蓝云”整合,推出传播大脑首款核心产品“天目蓝云”,通过“一张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媒体的数据、用户、运营畅通。

传播大脑一季度产品发布会上推出新产品“天目蓝云”  图源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播大脑一季度产品发布会上推出新产品“天目蓝云”  图源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瞄准媒体融合前沿,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也是在为主流媒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赋能。

     “有了生态

  技术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让技术拥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更好赋能内容生产,建立一个良性运转的生态系统很关键。

  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主任涂永峰谈到自己的发现:杜比实验室、好莱坞和南加州大学都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巧合的是,杜比实验室是全球音响巨头,好莱坞是全球影视巨头,而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在全球也排名靠前。

  看似是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这三家机构虽然不是毗邻而居,但基本形成了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闭环,拥有多向赋能的基础和条件。

  从湖南发展的实际来看,“内容+科技”的媒体融合也好,“文化+科技”的产业蝶变也罢,其实都具有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如何整合资源,实现1+1>2的效果,是媒体融合走向下一个十年的重要命题。

  在马栏山片区,mini版的“加利福尼亚州现象”正加速形成——

  以湖南广播电视台为“热源”,这里聚集了顶尖的全媒体中心实验室、XR演播区;周围十公里左右,汇聚了长沙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除此之外,还有乐田智作9号棚、马栏山视频超算中心、万兴科技大模型研发中心等一大批产业。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视频超算”中心。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管委会供图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视频超算”中心。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管委会供图

  随着产业生态逐渐成形,《声生不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一大批IP走红全网;XR(拓展现实)虚拟影棚、AI手语播报、5G智慧电台、中国V链等一批文化科技项目应运而生。

  借用电视剧《莲花楼》中一句话:这个江湖熙来攘往,总会有新的传奇。

  从媒体融合战略提出以来,传统的主流媒体对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从最大化减少生产成本、最大化提升传播效力这个目标来看,技术赋能媒体融合没有“休止符”,应该“一直在路上”。

  来源:湘伴